水果政治學

文/鄭文嵐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叫「朱鳳蓮」,當二月底掀起「鳳梨之亂」時,有人就「預告」下一個會被中國大陸拿來祭旗的水果是「蓮霧」,時隔半年果然「一語成讖」,中秋前夕對岸又「無預警」停止進口台灣的蓮霧及釋迦,這二種水果的外銷市場主要都在中國,所佔的份額都佔總出口量的九成以上,對果農的打擊可謂是毀滅性的,一是突如其來令人措手不及,二是佔比太高國內難以消化,看來綠營的一群「吃貨」又要出來作秀,推動「全民吃蓮霧吃釋迦挺果農」的運動,至少國軍弟兄在「入營打高端」之後,可以有這種較「嬌貴」的水果可以享用,不必餐餐「見鳳梨而色變」。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的SOP反應:大陸此舉違反貿易規範「無法接受」會向WTO申訴,要祭出十億元搶救蓮霧、釋迦的市場;看起來是不是「很眼熟」?沒錯,今年二月26日中國以從台灣鳳梨驗出有介殼蟲為由,全面停止台灣鳳梨的進口,那時候他的「說詞」也是這個,除了這二招,看來他也拿不出什麼「有效」的措施,甚至乾脆先「打預防針」,點名「柑橘」恐是下一個被鎖定的目標,如果他說的話屬實,那表示一切都「有跡可循」,只是他身為農業主管卻「無計可施」罷了,身為政務官面對農業發展困境,除了「放話」就拿不出解決之方,尸位素餐,莫此為甚;鳳梨事件事後證明對岸去年就已數度示警,只是我們都「相應不理」,所以他們才採取「斷然」措施,並不是完全「無預警」,此次蓮霧與釋迦是否是「同樣模式」,相信過些日子就會更明朗;另外讓我好奇的是:鳳梨事件我們到底向WTO申訴了沒有,那時的「義憤填膺」且「信誓旦旦」,最後該不會只是「虛晃一招」,等風頭過了,現在誰又會在乎有沒有這回事,這點陳主委似乎應該向國人「報告進度」才是。

本來水果就是水果,怎麼會沾染上政治?這就得問問「只會選舉不會治國」的民進黨,為了「選舉」任何事都可以和政治沾上邊,想想二年多前韓國瑜到中國搶了數十億的農產訂單,結果卻是執政黨上上下下輪番圍攻,還硬生生貼上「賣台」的紅標籤,甚至被那個國際認證的「貪污犯之子」以「外患罪」提告,假使當初韓賣水果到對岸是「大逆不道」,現在對岸不跟我們買水果也是「剛好而已」,怎麼會變成是「無理打壓」,誰能告訴我這是什麼邏輯?再說我們的區區數噸鳳梨要銷往澳洲,結果被要求要「去頭」要「薰蒸」,我們除了誇大「外銷成果」並拿來搞「大內宣」之外,可曾對澳國表達過任何「不滿」?今年六月我們的荔枝、芒果銷紐西蘭,也因被驗出東方果實蠅幼蟲而遭退貨,我們的陳主委對紐方的作法只說予以「尊重」,不敢大聲表達「異議」,對「中國」與對「紐澳」的雙標如此明顯,說這不是政治操作,誰信?

先撇開抹紅韓國瑜的伎倆不談,當年馬英九與對岸簽訂ECFA,當時民進黨是如何激烈批判,稱那是「包裹糖衣的毒藥」,但如今十年協定時間已過,執政的綠營卻緊抱著ECFA不放,還要求中國不能「片面廢止」;馬英九主政時有「馬習會」,可見兩岸關係之「融洽」,不過這對民進黨可是芒刺在背,只得拿「近四成的貿易依存度」來作文章,認為不該「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認為這就是「賣台」的鐵證,結果蔡英文主政後,雖然高調推動「新南向政策」,想要分散外貿過於集中的「風險」,諷刺的是台灣對東協各國的貿易額是「不增反減」,對中國大陸的貿易依存度卻「不減反增」,到2020年已飆到43..8%,看來這個「老辣台妹」是比那個「馬維拉」還要「賣台」。

RCEP是世界人口最多、貿易額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二者均佔約全球的30%,預計最快今年底就要實施,也將推動中國大陸⅓的貿易實現零關稅,還將帶動相應的服務與投資開放,環顧周遭台灣是唯一被排拒在外的經濟體,試想那時候ECFA還有存在的空間嗎?我們現在對中國的大量貿易順差,難道還要以「大陸需要我們」這種心態來自我麻醉?當我們把大陸禁我幾樣水果,拿來做為操作「反中」的議題時,可曾清楚揭示我們又核准了多少大陸的水果進口?以後從東南亞進口免關稅的水果,台灣是不是瞬間被「完全取代」?一個政府不在這地方圖謀對策,卻時刻心繫著政治操弄,這樣的「水果政治學」,豈是民眾所樂見的?

(作者為國中退休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