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阿郎」(Aaron),你不孤單

夏學理教授
前臺師大發言人/所長

《再見阿郎》曾是兩部電影的片名,一是在1970年的台灣,由白景瑞執導,柯俊雄、張美瑤主演;二是在1999年的香港,由杜琪峯執導,劉青雲、黃卓玲主演。至於本文的主題 - 再見「阿郎」(Aaron),則在於敘寫美國空軍Aaron Bushnell,在上(2)月25日的自焚不幸事件。

《香港01》於昨(3/1)日,刊出了由陸一執筆的專文《現役美國大兵自焚,「被靜默」是怎樣的悲哀》 ,陸一如此寫下了其中的兩段:「在經由手機直播的整個自焚過程裡,Aaron一直重複地高喊着『解放巴勒斯坦』(Free Palestine),儘管他已在熊熊烈火裡站立了超過40秒,Aaron仍聲嘶力竭地堅持吶喊『解放巴勒斯坦』,直至他最終倒地」;「看了原版影片,確實讓人感覺很沉痛。相信,如果不是對美國的現實感到絕望,這名大兵也不會採取如此極端的抗議手段。相信Aaron也不是沒有用過其他的方式發聲抗議,但顯然都得不到輿論的重視,都是石沉大海,泛不起一點浪花。於是Aaron才被迫選擇以如此極端的方式,去表達他支持『解放巴勒斯坦』的意志和想法」。

陸一沉痛寫下的「相信Aaron也不是沒有用過其他的方式發聲抗議,但顯然都得不到輿論的重視,都是石沉大海,泛不起一點浪花。於是Aaron才被迫選擇以如此極端的方式,去表達他支持『解放巴勒斯坦』的意志和想法」,正是痛中的至痛,也就是何以自焚者會走向極端陳抗、了斷自我的根本及共同原因。此就像南越時期的釋廣德、台灣的鄭南榕,皆是因為「石沉大海,泛不起一點浪花」,而選擇為其信念殉道、捐軀。

但Aaron又有所不同,他並非是個平民百姓,且在他為「解放巴勒斯坦」的信念殉道、捐軀時,還頭戴軍帽、身著軍裝。也因此,意圖透過施壓、壓制和冷處理,以使Aaron繼續「石沉大海,泛不起一點浪花」的那股力道,連日來顯現得更猛、更大、更強。謹以此文,悼念Aaron Bushnell,同時捎上一聲,再見「阿郎」(Aaron),你不孤單,你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