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傳媒中彰投新聞)【記者廖妙茜/台中報導】南投45歲吳先生6年前洗澡時摸到右頸鎖骨旁有個10元大小的硬塊,此外身體沒有任何不適,然而硬塊迅速變大急就醫,確診為第四期肺腺癌合併腦部多處轉移,突然的噩耗讓他面臨生離死別,當時他才39歲,2名女兒讀國中和國小,家裡還有老婆和媽媽,「我沒有退路,要和醫師聯手抗癌拚一拚。」
吳先生先接受腦部放射治療與化學治療,歷經藥物副作用及骨轉移劇痛,臺中榮總胸腔部團隊為吳先生進行免疫染色檢測,發現腫瘤免疫指數(PD-L1)表現高,因此採取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成功控制腫瘤、減輕疼痛,吳先生體力逐漸恢復,日前重返職場令他振奮。「現在大女兒已經上大學,看到孩子長大,我覺得所有努力都值得。」吳先生也感謝中榮醫療團隊,在治療過程中持續找到更多有效的治療方式,讓他的生活重回正軌。
吳先生為典型PD-L1高表現且無標靶基因突變的第四期肺腺癌長期存活病人。根據多國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僅接受化學治療的患者,使用免疫治療者可延長約8個月的整體存活期,顯示免疫治療對此類病人具有顯著的長期疾病控制潛力,並為臨床治療策略帶來了新的希望與方向。

驗到罕見基因突變加入臨床試驗 72歲阿姨的6年奇蹟
台中79歲黃女士6年前退休後因咳嗽、喉嚨癢就醫檢查發現第四期肺腺癌。黃女士說,「一聽到第四期不是被判死刑了嗎?」但她隨即轉念、遵循醫囑接受治療,在抗癌第2年病情一度復發,臺中榮總安排她接受臨床試驗基因檢測,發現帶有罕見癌基因KRAS G12C突變,使用口服標靶藥物4個月及改善胸痛,有效控制病況,目前持續服藥追蹤,生活有家人及3隻狗兒作伴,恬然自得。
依據臺中榮總2022年發表之研究,院內帶有KRAS G12C突變基因之病人,其整體存活期為13個月,較其他常見基因突變之肺腺癌患者明顯偏短。黃女士病情穩定長達6年,是極為罕見的長期存活典範案例。
精準醫療和全方位照護 扭轉絕望為希望
臺中榮總胸腔腫瘤科李柏昕醫師指出,精準醫療的核心在於「為每位病人找到最適合、最有效、副作用最小的治療。」臺中榮總研究顯示,若基因檢測能配對到合適的標靶藥物,不僅效果優於傳統化學治療,副作用也相對輕微,整體存活期相對傳統治療能更延長;即使無法配對到標靶藥物,免疫治療是一種透過解除腫瘤對免疫系統的「剎車」作用,重新喚醒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的治療方式,同樣展現令人期待的效果。

每年11月是世界肺癌月,肺癌已連續2年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的「新癌王」,發生率也逐年上升,每年新診斷個案超過1萬7千人。臺中榮總胸腔腫瘤科曾政森主任表示,隨著科技突破與精準醫療的應用,第四期肺癌患者的治療選擇日益多元,許多人在合適的治療與照護下能長期存活,同時維持生活品質。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在臺中榮總團隊精準診斷與整合團隊照護下,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5年存活率達兩成,是全國平均的1.3倍。
李柏昕醫師強調,病友抗癌不只是醫療成功,更是愛與勇氣的見證。除了藥物,臺中榮總團隊提供疼痛控制、心理支持、營養諮詢及運動復健等照護,確保病人在延長生命的同時保有尊嚴與生活品質。也提醒有肺癌家族史或抽菸等肺癌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希望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