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小事.盡在觀傳媒

貝殼放大成立十週年  宣布推出「臺灣百井公益文化加速器」

貝殼放大成立十週年  宣布推出「臺灣百井公益文化加速器」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圖:貝殼放大十週年發布會。

(記者張辰卿/孟憲玉/報導)

亞洲最大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自 2014 年成立至今邁入十週年,累積集資金額突破新台幣 66 億元、270 萬次贊助參與、1,100 件群眾集資專案。11/20於台北糖廍文化園區舉辦十週年媒體發佈會,由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分享「十年集資影響力」與未來發展方向,並正式宣布全新公益推動計畫「臺灣百井公益文化加速器」,盼以群眾集資的能量,串聯企業、基金會與在地行動者,共同開啟下一個十年的社會創新里程碑。

此次活動獲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磊山慈愛社、AAMA創業者共創平台、活水影響力投資、永豐餘、富邦金控、台灣全家便利商店、Garmin 台灣、CSD 中國衛生材料、RC 公益創投、明怡基金會、廣藝基金會等多家企業與基金會共襄盛舉,亦吸引超過 300 家有提案需求的公益與文化團隊報名,形成企業與提案者深度對話的交流場域,展現臺灣在公益文化領域「資源共創、跨界合作」的集資新樣貌。

十年集資金額突破 66 億 跨界影響力持續擴張

貝殼放大成立於 2014 年,是全台首家、亦為亞洲規模最大的群眾集資顧問公司,以完整的全包式服務為特色,涵蓋專案評估、市場研究、策略設定、影像製作、創意文案、行銷、公關、客服到物流等全流程,協助提案者在國內外屢創佳績。十年間累積集資金額突破新台幣 66 億元、270 萬次贊助參與、1,100 件群眾集資專案。

貝殼放大成立十週年  宣布推出「臺灣百井公益文化加速器」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圖:十年集資金額突破 66 億。

從顧問服務起步,貝殼放大逐步打造「群眾集資生態圈」,推動群眾集資成為臺灣社會共好的關鍵工具。包含:「WaBay 挖貝群眾集資平台」以促進產業共好為目的,肩負為贊助者把關集資計畫的信任與責任,特別鼓勵社會參與、文化內容與原創設計型專案;「貝殼好室」位於大稻埕街區的群眾集資實體展售空間,協助集資產品走入大眾生活。

林大涵表示:「十年前我們就相信,群眾集資是一種讓好事被看見的方式。今天我們看到不再只是單一專案成功,而是更多人願意一起讓產業變好、讓臺灣社會變好。」

貝殼放大於 2025 年首度提出「井與水模式」,以群眾集資為核心機制,串聯願意投入 ESG 的企業與基金會作為「資源方」,將原本一次性的行銷或 ESG 預算,轉化為能長期運作的公益支持系統。透過群眾集資專案行銷推廣,原本單一筆的投入得以被群眾定期定額的力量放大數倍,回饋給公益、文化與社會創新者,協助建立長期穩定的運作能量。

「井與水模式」由四個關鍵角色共同運作:企業與基金會「出資」,啟動專案與推廣內容;貝殼放大作為「造井」者,負責策略設計與執行,將一次性預算轉化為長期穩定的定期定額機制;群眾透過定期定額「儲水」,累積持續的支持動能;而提案方成為最終「取水」者,獲得穩定財源,得以將心力投入於服務與社會行動,而非疲於奔命籌措資金。

貝殼放大成立十週年  宣布推出「臺灣百井公益文化加速器」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圖:貝殼放大十週年宣布推出「臺灣百井公益文化加速器」。

貝殼放大在十週年之際,正式宣布推出「臺灣百井公益文化加速器」,以「井與水模式」為基礎,進一步擴大公益文化的支持規模。計畫將結合企業與基金會的公益預算,並導入貝殼放大在專案策略、資源媒合、數位募資與大眾溝通上的專業,協助更多在地團隊建立可長期運作的支持系統,形成跨領域、可持續的公益文化網絡。

企業與基金會共同響應 推動公益文化的下一個十年

活動現場有多家企業與基金會出席,包括:磊山慈愛社、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AAMA創業者共創平台、活水影響力投資、永豐餘、富邦金控、全家便利商店、Garmin 台灣、廣藝基金會等,更有超過 300 家公益文化團體報名參與,雙方互相交流對於公益文化領域的觀察與期待,共同探討資源合作與社會影響力的長期發展。

分享這篇內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