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傳媒桃竹苗新聞)【記者曾平/桃園報導】長榮航空孫姓空服員抱病值勤、返台後住院不幸病逝一案,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勞動部今(20)日公布調查結果,認定長榮航空長期過度依賴惰勤管理制度,導致員工不敢請病假,並在事件發生當下未即時啟動通報流程與機上衛星醫療系統,處置明顯不足。同時,勞動部也宣布推動《勞工請假規則》修法,預計 2026 年起規定勞工一年請病假未超過十天,雇主不得有不利處分。不過,對此案持續關注的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表示,修法方向雖值得肯定,但仍未充分補上制度缺口,尤其「不利處分樣態」仍不夠明確,恐讓企業持續操作制度漏洞,使悲劇重演。
空服員工會第一時間對孫姓空服員的不幸離世表達深切遺憾,並再次強調,孫姓空服員在這起事件中不僅是制度的受害者,更疑似遭到個別主管的不當對待。工會指出,無論制度面或個人行為面,長榮航空與楊姓座艙長皆應負起連帶賠償責任,應立即與家屬展開誠意協商,而非僅在記者會中以片面說法試圖平息輿論。
工會秘書長周聖凱強調,長榮航空於 10 月 17 日記者會宣稱「已取得家屬諒解」,此說法完全與事實不符。家屬至今未收到任何具體賠償方案,也感受不到長榮與相關主管的真心道歉與誠意。工會批評,企業不應以形象操作替代應負的法律與道德責任,更不該在悲劇之後仍企圖卸責。工會呼籲,長榮航空與楊姓座艙長務必立即與家屬展開實質協商,提出具體而明確的賠償方案,真正面對問題,而不是迴避。
工會同時指出,本案絕非單一個案,而是長榮航空長期管理制度與文化的問題。尤其惰勤考核制度讓空服員擔心請假會影響年終、績效或升遷,「帶病上班」反成常態,形成職場 PUA(心理操控),甚至使員工誤以為勞工權益與健康是必須交換的條件。工會表示,這種制度性壓力正是造成孫姓空服員抱病執勤的重要原因,長榮航空必須承擔體制性責任。
對於勞動部公布的最新修法方向,空服員工會肯定病假權法制化的重要性,但同時提醒,勞動部提出的四大修法面向仍有明顯不足,最大問題就在於「不利處分類型」尚未具體化。工會指出,不利處分不應僅限於全勤獎金或考績,企業可能利用制度語言,把懲罰包裝成「獎勵機制」,讓員工在無形壓力下不敢請假。工會要求,未來正式修法時必須更明確規範,避免雇主以模糊空間規避責任。
此外,工會也批評長榮航空於 10 月底公布的 2026 年請假規範,僅保障三天病假不得被不利處分,遠遠落後於勞動部預計修法的十天標準,顯示企業對員工健康權與勞動權益的重視不足。工會呼籲,不僅長榮航空,全國所有國籍航空乃至各行各業,都應及早與工會討論並調整規範,使請假制度與即將上路的新法一致,真正保障勞工的健康與安全。
在勞動部方面,官員表示將持續調查本案是否涉及職場霸凌,並已要求長榮航空啟動疑似不法侵害事件調查程序,兩個月內完成報告。同時,勞動部也取得家屬同意,將由專科醫師對調查資料及病例進行判讀,協助家屬向勞保局申請相關給付。
空服員工會最後呼籲,勞動部應持續監督並提供家屬必要協助,也希望社會各界持續關注,避免企業僅止於危機處理,而是徹底改善制度、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工會強調,唯有正視管理文化、完善請假制度、確保員工不因病假而遭不利對待,才能真正防止悲劇再次發生。(圖/空服員工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