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與傳統工藝對話 中市纖博館:原民藝術大型作品超吸睛

(觀傳媒中彰投新聞)【記者廖妙茜/台中報導】台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自4月舉辦「穿越交會區—萬縷千絲」國際交流展,來自台灣、印尼及韓國共16位藝術家,融合纖維與不同媒材創作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讓參觀民眾驚豔不已。適逢「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纖博館將於5月18日舉辦「創纖講堂」,邀請參展藝術家武玉玲、米類.瑪法琉、鄧文貞及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陳貺祝,以「當代藝術與傳統工藝的對話」為主題分享創作經驗,歡迎民眾踴躍前往參加。


▲藝術家米類-瑪法流與參展作品-有-卻看不到-作品局部-攝影-蘇厚文。
(圖/台中市政府提供)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表示,此次共展出17組作品,藝術家們以裝置藝術的手法,甚至結合新媒體創作,將材料技術注入生活美學,也把個人及家族的故事,轉化成具有象徵意義及藝術性的作品,呈現傳統纖維工藝和當代藝術的交流對話。其中武玉玲、米類‧瑪法流、陳亮和鄧文貞等四位女性創作者,則分別以不同的創作技法和視角,呈現原住民對於土地、家族故事、信仰文化和族群歷史的情感與想像。


▲藝術家武玉玲與參展作品-煙-回家的路徑。
(圖/台中市政府提供)

「萬縷千絲原本有纏繞的意思,對我來說,它就像一根古老的繩子,把我們的生命、情感和祖靈連結在一起。」屏東排灣族藝術家武玉玲以拓印技法組成巨大布幕的〈煙—回家的路徑〉作品,呈現歷經八八風災的舊大社部落,族人心靈透過藝術共創得到撫慰和療癒的印記,也藉此和祖靈聯繫,蘊涵著深層的記憶和濃烈的感情。

具有設計師背景的台東卑南族藝術家米類‧瑪法流,用麻繩編織創作〈有.卻看不到〉作品,就像是7條由天空流瀉而下的七彩水柱和繽紛水流,表達卑南族傳統文化中祖靈對族人的祝福與護佑。同時具有台灣排灣族和紐西蘭血源的陳亮,在《一席系列》和《臍帶》作品中運用傳統的月桃編織草蓆,與家人相片重組編織的方式,一方面探尋「我是誰」,同時呈現原住民編織文化的意象。

本身有著客家和平埔族血統的藝術家鄧文貞,特別關注原住民的族群文化與歷史脈絡,這次展出4件作品,都是以纖維編織的方式「作畫」,透過童稚般的圖畫和色彩,表現原住民族的神話傳說、生活風俗和遷徙歷史等。

文化局指出,「穿越交會區—萬縷千絲」國際交流展至6月9日止,適逢「518博物館日」,纖博館將於5月18日舉辦「當代藝術與傳統工藝的對話」專題座談,邀請藝術家暢談如何透過纖維創作,表現原住民的生命情感和族群故事,歡迎民眾上網,相關展覽資訊可至纖博館官網或臉書粉絲專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