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學理教授(前臺師大發言人/所長/主任/執行長)
回顧兩岸高等教育交流,在台陸生總數的起伏,自是重要風向標。2011年至2017年,在台陸生「學位生」的註冊總數,從928人逐步攀升,於2015年達到3,019人的峰值;至於「非學位生」中的研修生規模更是驚人 – 2011年含研修生在內的在台陸生達11,227人,2015年研修生峰值突破3.4萬人,2016年各類陸生總人數更是飆至41,975人。彼時,台灣的大學憑藉多元的教育資源,成為不少陸生的升學選擇,兩岸校園裡的文化碰撞與知識交融,構成了兩岸交流的生動圖景。
然而,這樣的熱絡景象並未持續。自2017年起,在台陸生總數開始逐年下滑,轉折的背後,自是因為兩岸教育交流環境的悄然變化。及至2024學年,在台就讀「學位」的陸生(含大學部)僅剩下1,556人,其中,在碩/博士班就讀的陸生,則僅有128人;至於本(2025)學年,在台就讀碩/博士班的陸生,更僅餘78人。
值得予以特別關注的是:2025學年,儘管台灣的碩/博士班,總共為陸生開設了1,437個名額, 然卻設置了“僅限「已在台的陸生」報考”的門檻,致使「名額」與「生源」陷入了邏輯矛盾。查2024學年,在全台所剩的1,556名學位陸生當中,包含了大學部、碩/博士班在讀生等群體,而其中,只有應屆的大學畢業生、符合同等學力條件的在台陸生,才具備報考2025學年台灣碩/博班的資格;另即便符合報考資格,部分的在台陸生,也可能會選擇返回大陸或赴其他地區升學、就業,因此,實際的報考人數,必定遠遠少於1,556名在台的學位陸生,亦就是所謂的“報考者潛在母數”。
於是,當一邊是「狹窄到近乎枯竭」的報考群體,另一邊是「遠遠超乎實際需求」的招生名額,最終導致僅有78位碩/博士生註冊的結果,看似出人意料,實則在情理之中。因為,此一數據既暴露了在台陸生“可報考基數”持續快速萎縮的現實(近年,台灣的大學部,已無來自大陸的新生來源),當然就註定出現後續招收碩/博士生的斷層;於此同時,也反映出台灣的大學,因為招生政策的種種壁壘設限,而使得在台陸生怯步,此般吸引力下滑的景況,又如何能夠留住陸生?
當在台陸生總數,從4萬餘人的峰值,迅跌到碩/博班僅存78人的冷清,在台陸生總數的斷崖式下跌,就成了一面折射兩岸高等教育交流陷入困頓的鏡子:教育交流本應是促進兩岸青年相互了解、增進情感連結,讓兩岸青年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重要根基與橋樑。但如今,卻因為不合理的政策限制,以及交流氛圍的丕變,而致使丟失了曾有的光彩,一轉成為兩岸教育活力,乃至於交流本質量能衰減的縮影。設若台灣的主政者仍不在意此一困境,不主動復原兩岸高等教育交流的管道,甚或還蓄意擴大鴻溝、藩籬,則試問:真正會遭蒙損失、傷害的,最終會是在哪一岸?
從峰值4萬餘,到碩/博生僅存78 – 台灣招收陸生之殤
文/夏學理教授(前臺師大發言人/所長/主任/執行長)
回顧兩岸高等教育交流,在台陸生總數的起伏,自是重要風向標。2011年至2017年,在台陸生「學位生」的註冊總數,從928人逐步攀升,於2015年達到3,019人的峰值;至於「非學位生」中的研修生規模更是驚人 – 2011年含研修生在內的在台陸生達11,227人,2015年研修生峰值突破3.4萬人,2016年各類陸生總人數更是飆至41,975人。彼時,台灣的大學憑藉多元的教育資源,成為不少陸生的升學選擇,兩岸校園裡的文化碰撞與知識交融,構成了兩岸交流的生動圖景。
然而,這樣的熱絡景象並未持續。自2017年起,在台陸生總數開始逐年下滑,轉折的背後,自是因為兩岸教育交流環境的悄然變化。及至2024學年,在台就讀「學位」的陸生(含大學部)僅剩下1,556人,其中,在碩/博士班就讀的陸生,則僅有128人;至於本(2025)學年,在台就讀碩/博士班的陸生,更僅餘78人。
值得予以特別關注的是:2025學年,儘管台灣的碩/博士班,總共為陸生開設了1,437個名額, 然卻設置了“僅限「已在台的陸生」報考”的門檻,致使「名額」與「生源」陷入了邏輯矛盾。查2024學年,在全台所剩的1,556名學位陸生當中,包含了大學部、碩/博士班在讀生等群體,而其中,只有應屆的大學畢業生、符合同等學力條件的在台陸生,才具備報考2025學年台灣碩/博班的資格;另即便符合報考資格,部分的在台陸生,也可能會選擇返回大陸或赴其他地區升學、就業,因此,實際的報考人數,必定遠遠少於1,556名在台的學位陸生,亦就是所謂的“報考者潛在母數”。
於是,當一邊是「狹窄到近乎枯竭」的報考群體,另一邊是「遠遠超乎實際需求」的招生名額,最終導致僅有78位碩/博士生註冊的結果,看似出人意料,實則在情理之中。因為,此一數據既暴露了在台陸生“可報考基數”持續快速萎縮的現實(近年,台灣的大學部,已無來自大陸的新生來源),當然就註定出現後續招收碩/博士生的斷層;於此同時,也反映出台灣的大學,因為招生政策的種種壁壘設限,而使得在台陸生怯步,此般吸引力下滑的景況,又如何能夠留住陸生?
當在台陸生總數,從4萬餘人的峰值,迅跌到碩/博班僅存78人的冷清,在台陸生總數的斷崖式下跌,就成了一面折射兩岸高等教育交流陷入困頓的鏡子:教育交流本應是促進兩岸青年相互了解、增進情感連結,讓兩岸青年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重要根基與橋樑。但如今,卻因為不合理的政策限制,以及交流氛圍的丕變,而致使丟失了曾有的光彩,一轉成為兩岸教育活力,乃至於交流本質量能衰減的縮影。設若台灣的主政者仍不在意此一困境,不主動復原兩岸高等教育交流的管道,甚或還蓄意擴大鴻溝、藩籬,則試問:真正會遭蒙損失、傷害的,最終會是在哪一岸?
閱讀更多
從峰值4萬餘,到碩/博生僅存78 – 台灣招收陸生之殤
高齡翁散步迷途徘徊巷口 中正二警迅速尋獲助返家
亞洲貨幣市場波動加劇:如何從混亂中找到操作機會?
2025年第十一屆傳善獎頒獎 傳善獎挹注1.2億 推動社福創新跨域合作
味蕾與鏡頭齊燃!陳映璇用「吃的哲學」讀懂角色 驚艷廈門集美青春影展
義大利足球真的沒落了嗎
關稅衝擊台中製造業 何欣純籲特別預算「看得到、吃得到」 陪基礎工業度過難關
加速重建與安置! 花蓮縣長徐榛蔚深入災區會勘
共同強化全民防詐意識 中市府攜手消基會辦防詐論壇登場
UEIS聯合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