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哨淋巴結造影術」減少副作用 不影響癌症復發率

子宮內膜癌是台灣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年統計資料顯示,子宮體癌(子宮體癌細分為子宮內膜癌和惡性子宮肉瘤,而超過9成的子宮體癌都屬於子宮內膜癌)列居為國人10大癌症發生人數的第10名,且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

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包含肥胖、高熱量高油飲食、賀爾蒙因素(不曾懷孕(初經早或停經晚)、更年期服用雌激素等)、老化、缺乏運動、第2型糖尿病、近親或自身有子宮體癌或大腸癌家族史、乳癌或卵巢癌、子宮內膜增生、曾接受骨盆腔放射治療等。

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主治醫師林俊宏表示,針對子宮內膜癌治療,確診後採手術治療(傳統開腹式手術、微創手術-腹腔鏡或達文西)為主,儘管病人的腫瘤僅限於子宮內,但在沒有生育的考量下,醫師會建議切除子宮、卵巢、輸卵管、骨盆腔、主動脈淋巴腺等,再依照病理化驗的結果確立病人的癌症期數,以準確預後和確定適當的治療方法。

林俊宏指出,許多子宮內膜癌病人在依照標準治療法接受全面淋巴結廓清術後,恐有淋巴水腫、下肢淋巴無法回流導致腫脹、手術時間較長、神經受損、增加術中出血量、術後形成淋巴囊腫壓迫或感染、疼痛等潛在的副作用問題。

2008、2009年發表的大型跨國隨機分配研究顯示,針對早期子宮內膜癌病人,淋巴結廓清術可能在治療上沒有太大的益處,如果過度清除淋巴結,病人後期的生活品質可能會有極大的影響。

奇美醫學中心於2020年1月引進前哨淋巴結造影術,林俊宏說,透過前哨淋巴結定位採樣,可以辨識子宮內膜癌是否轉移至淋巴系統,幫助病人減少全面淋巴結廓清術相關的副作用(淋巴水腫、淋巴囊腫),也可讓子宮內膜癌病人抉擇適宜的手術策略;截至2020年12月底前,奇美醫學中心已有7例子宮內膜癌病人接受前哨淋巴結造影術,目前並無明顯併發症。

淋巴系統是腫瘤細胞轉移的途徑之一,前哨淋巴結是與腫瘤連接的前端淋巴結,當病人發生癌細胞轉移到淋巴結時,前哨淋巴結常是主要轉移處。

林俊宏表示,前哨淋巴結造影方法就是將造影劑注入腫瘤周遭組織,造影劑會沿著淋巴管前進,運用螢光反應讓前哨淋巴結變亮,醫師可以精準的切除該前哨淋巴結,而不必將所有淋巴結都移除。

在歐美的研究發現,初期子宮內膜癌手術使用前哨淋巴結造影方式,可以減少下肢水腫的後遺症,也不會有較高的癌症復發率。林俊宏說,前哨淋巴結造影術已用於其它類型的癌症,約莫40年前,前哨淋巴結的觀念就被提出,主要運用於體表惡性腫瘤,後來才廣泛應用在乳癌上;近年來,也開始被應用在婦癌手術。

相較於傳統全面淋巴結廓清術而言,林俊宏強調,奇美醫學中心自2020年1月引進的前哨淋巴結造影術,更重視病人術後生活品質的改善,減少後遺症、不影響癌症復發率,因為取出的淋巴結較少、較精準,手術副作用明顯降低,手術出血量也減少。

林俊宏特別提醒民眾,透過定期的子宮頸抹片篩檢和對於不正常陰道出血提高警覺,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效增加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