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小事.盡在觀傳媒

臺師大「違法抽血」案 – 台灣學術倫理的全面失守

臺師大「違法抽血」案 - 台灣學術倫理的全面失守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文/夏學理教授(前臺師大發言人/所長)

因臺師大「違法抽血」案所引發的全台震盪,不僅揭露了校園內部的權力濫用與研究倫理失守,更是進一步的暴露出 – 國科會與教育部在監督機制上的嚴重失能、失職,乃至政風與廉政單位的制度性癱瘓。此案不只是一起最最嚴重的學術醜聞,更是一面照妖鏡,映照出台灣教育與科研體系的結構性病灶。

一、從研究倫理到學術暴力:違法抽血案的真相

臺師大女足隊員在未獲充分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遭教練以學分威脅,配合高頻率抽血,甚至由非醫事專業人員執行抽血程序。此舉不僅違反《人體研究法》,更構成校園霸凌與人權侵害。事發後,校方決議僅以「不予晉薪」等象徵性處分草率了事,凸顯臺師大主事者的絕對權力傲慢、選擇性辦案,以及長期豢養「投票部隊」,導致教師評審制度完全失能。

此絕非單純的行政疏失,而是「唯我獨尊」、「目無法紀」思維的極端展現:當最基本的「人體倫理」,都惡遭臺師大無情摒棄,台灣豈還有「高等」教育可言!?

二、監督機關的集體失能、失職:國科會與教育部是結構性共犯

臺師大「違法抽血」案之所以能夠長年運作,關鍵在於監管機制的全面瓦解:

1. 國科會:  

 – 補助研究計畫,卻未落實人體研究管理計畫(IRB)的實質監督  

 – 事發後,竟以「尊重校方調查」為由推諉責任,只關注書面結果、不問手段及合法性  

2. 教育部:  

 – 早在校安通報階段即已掌握違法事證,卻對校方的持續拖延,予以消極處理、縱容放任  

 – 待媒體揭露、全民暴怒後,才被動出手,但罰鍰輕微且未同步納入校務評鑑要件  

這兩大主管機關的一再拖延等同默許,形成「合法掩護非法」的共犯結構,讓學術倫理淪為空談。

三、廉政體系的癱瘓:為何政風單位總是慢半拍?

本應扮演反腐倡廉角色的政風與廉政單位,面對明確的違法行為及權力濫用卻毫無作為,直至輿論壓力爆發、行政院長震怒後,才在北檢的指揮下被動參與。對此,我們必須正視三大問題:

1. 專業能力不足:政風人員顯然缺乏學術倫理案件調查訓練  

2. 組織文化保守:習於迴避校園自治爭議,畏懼挑戰學術威權  

3. 權限定位模糊:現行法規未明確賦予廉政單位介入學術不端的權力  

凡此,皆導致防弊機制的選擇性沉默,只會讓校園黑箱更加猖獗。

四、改革刻不容緩:從究責到制度重建

為避免下一個「被實驗對象」是整個教育體制,呼籲政府立刻推動以下三大改革:

1. 強化研究倫理審查(IRB)  

  – 強制公開所有涉及人體研究之知情同意書範本  

  – 成立第三方覆核委員會,禁止校方自審自過  

2. 賦予監管機關實質責任  

  – 國科會設置「學術倫理底線」,違者追回補助款、永久停權  

  – 教育部將倫理審查結果納入校務評鑑核心指標  

3. 明確賦權廉政單位調查學術不端  

  – 修訂《政風機構人員設置條例》,明確規範介入學術倫理案件的權限  

  – 設立校園人權與研究倫理申訴專線,由獨立機構直接受理  

學術腐敗,動搖國本,全球醜聞

當大學不再是追求真理的殿堂,而淪為權力與利益的交換暗室,台灣所失去的,就不只是學生的血液,更是社會對教育與學術的信任。臺師大「違法抽血」案勢必得成為制度重建的分水嶺,畢竟,唯有徹底的除弊改革,才能挽回高等教育的核心價值,守護臺灣的未來。

分享這篇內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