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小事.盡在觀傳媒

宗教集資超多元!創意點子玩出「信仰經濟」大商機

【警政時報 司徒/臺北報導】宗教信仰正吹起數位化風潮!2024 年群眾集資排行榜中,「知恩寺建寺集資計畫」以 7,479 萬元、吸引逾九千人支持,拿下「社會類」第一名,顯示宗教型專案已成為群眾集資的新亮點。過去宗教型群眾集資多以「單點議題」為主,例如「大悲學苑」推出台灣首部談論靈性照顧紀錄片《回眸》的上映集資,獲得超過 4,800 人的支持。然而,近年已開始出現建寺、修繕、金身共建與寺院維運等更日常化的集資需求。越來越多宗教團體藉由群眾集資提升透明度與參與度,打造具制度化與長期性的「信仰經濟」生態。

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認為,說故事能力是重塑信仰經濟的關鍵。(圖/貝殼放大 提供)
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認為,說故事能力是重塑信仰經濟的關鍵。(圖/貝殼放大 提供)

過去「香油錢」多以信眾自發奉獻為主,強調信任與默契,但在現代社會中,如何突破地域性限制、資訊是否透明皆被視為宗教團體營運的挑戰。群眾集資則為宗教團體提供了新的解法,透過「資訊公開」與「定期定額」信眾能明確看到捐款用途與成果,形成更制度化的信仰參與模式。許多宗教團體開始透過集資平台推出「定期定額」模式,取代一次性捐款,建立穩定的現金流與長期支持者關係。此外,善用影音與社群工具,真實呈現建設過程與信仰故事,有助於突破地域限制,凝聚更多潛在信眾的信仰。

宗教型群眾集資呈現多元化趨勢,涵蓋建廟修繕、建金身,甚至延伸至生命教育與動物福祉。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指出,宗教型專案支持者與產品專案不同,除了地緣性信眾,也吸引關注文化保存與公益議題的參與者,已經不只是「信仰」更具有「社會共建」的精神。宗教團體透過 WaBay 挖貝群眾集資平台,不僅提升募款效率,更以影片紀錄建寺故事、建立線上功德榜等方式,讓「說故事的能力」成為重塑信仰經濟的關鍵。

宗教團體過往普遍擁有堅定的信眾群,然而「無遠弗屆傳教」向來是許多宗教組織的核心使命。穩定的支持來源,不僅讓信眾得以持續參與,也讓宗教團體不再完全依賴一次性香油錢,能規劃多年建設與弘法計畫,被視為宗教團體邁向現代化治理的重要里程碑。

更多警政時報報導
《獨家》圤智雨驚爆黃明志約炮「娃娃」翁雨澄 鹹濕對話及照片獨家曝光
【獨家】【精品詐騙風暴】新北警所長未婚妻竟涉417萬精品詐騙 南山區經理喊冤自身亦受害 5500萬連環坑案曝光

分享這篇內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