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貴(《獨立觀察站》、《鄉親來開講》節目主持人)
日前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出席一場由「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在台北市萬華區馬場町紀念公園舉行的「50年代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靈大會」,結果遭到綠營及部分國民黨人士質疑是向當年的「匪諜」吳石致敬。其實從「馬場町」這個名字,不難看出是日本人取的,而它也確實是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的一個行政區。而「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為什麼選擇在這裡舉辦「追思慰靈大會」,因為這個地方1949年完成的堤防外河灘地,是1950年代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刑場。1951年至1953年在這裡遭槍決的人不計其數,多為有投共事實或嫌疑的政治犯,包含國民政府第一位台灣行政長官陳儀。後來刑場停用,1998年,台北市長陳水扁決定於此設立「白色恐怖紀念公園」,2000年,公園落成,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定名為「馬場町紀念公園」,並對外開放。兩位不同黨籍的前總統都為這個地方下過註解。
至於「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則是1987年11月,由1950年代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人所創立,是以互助團結為基本精神,以愛鄉愛國改造社會、民主統一走向富強的愛國主義傳統為基本立場,成員包括政治受難人、遺族及家屬。而1987年解嚴前後,主張台獨的政治犯組織成立了「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為了要與之區隔,表明反對台獨,主張兩岸和平統一,因此,該互助會在章程中明定以「促進中國統一、台灣自治、實現民主自由」為訴求,職是之故,被指是「統派」的政治團體。而該團體所舉辦的「秋祭」活動則自1991年起,已經舉辦34年,主要在於追思為民族和解、社會改革而犧牲的進步志士。
鄭麗文出席這場秋祭追思大會,也意外讓「吳石」這個名字聲名大噪,事實上,吳石曾經擔任中華民國國防部中將參謀次長,而他另外一個身分則是中國共產黨潛伏在台灣的最高級別諜報人員。中國大陸今(2025)年推出一部名為《沉默的榮耀》電視劇就是以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等人的真實經歷為背景,在中華民國吳石是「匪諜」,1950年6月10日在馬場町被處決,而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追認其為革命烈士,1973年,毛澤東、周恩來進一步確認吳石為革命烈士。
「歷史事實」只有一個,但歷史的「詮釋」卻有截然不同的角度與面向,它是透過理解與解釋來說明「史實」,受到詮釋者的主體身分、動機和價值觀的影響。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甚至現在民進黨主政下的「台灣」對於同一歷史事件都會有不同的詮釋,原因即在於此。對於吳石的歷史定位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在中華民國他是「匪諜」,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則稱之為「革命烈士」。鄭麗文出席「50年代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靈大會」,這個舉動是「事實」,但這個「事實」要放在那個脈絡裡來理解?要和解共融?還是要衝突對立?不同的動機就會有不同的詮釋,勢必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應,對於「歷史事件」尚且如此,參雜「政治因素」就更加複雜了。
鄭麗文出席馬場町秋季慰靈活動的政治詮釋與價值堅持
文/李清貴(《獨立觀察站》、《鄉親來開講》節目主持人)
日前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出席一場由「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在台北市萬華區馬場町紀念公園舉行的「50年代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靈大會」,結果遭到綠營及部分國民黨人士質疑是向當年的「匪諜」吳石致敬。其實從「馬場町」這個名字,不難看出是日本人取的,而它也確實是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的一個行政區。而「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為什麼選擇在這裡舉辦「追思慰靈大會」,因為這個地方1949年完成的堤防外河灘地,是1950年代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刑場。1951年至1953年在這裡遭槍決的人不計其數,多為有投共事實或嫌疑的政治犯,包含國民政府第一位台灣行政長官陳儀。後來刑場停用,1998年,台北市長陳水扁決定於此設立「白色恐怖紀念公園」,2000年,公園落成,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定名為「馬場町紀念公園」,並對外開放。兩位不同黨籍的前總統都為這個地方下過註解。
至於「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則是1987年11月,由1950年代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人所創立,是以互助團結為基本精神,以愛鄉愛國改造社會、民主統一走向富強的愛國主義傳統為基本立場,成員包括政治受難人、遺族及家屬。而1987年解嚴前後,主張台獨的政治犯組織成立了「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為了要與之區隔,表明反對台獨,主張兩岸和平統一,因此,該互助會在章程中明定以「促進中國統一、台灣自治、實現民主自由」為訴求,職是之故,被指是「統派」的政治團體。而該團體所舉辦的「秋祭」活動則自1991年起,已經舉辦34年,主要在於追思為民族和解、社會改革而犧牲的進步志士。
鄭麗文出席這場秋祭追思大會,也意外讓「吳石」這個名字聲名大噪,事實上,吳石曾經擔任中華民國國防部中將參謀次長,而他另外一個身分則是中國共產黨潛伏在台灣的最高級別諜報人員。中國大陸今(2025)年推出一部名為《沉默的榮耀》電視劇就是以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等人的真實經歷為背景,在中華民國吳石是「匪諜」,1950年6月10日在馬場町被處決,而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追認其為革命烈士,1973年,毛澤東、周恩來進一步確認吳石為革命烈士。
「歷史事實」只有一個,但歷史的「詮釋」卻有截然不同的角度與面向,它是透過理解與解釋來說明「史實」,受到詮釋者的主體身分、動機和價值觀的影響。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甚至現在民進黨主政下的「台灣」對於同一歷史事件都會有不同的詮釋,原因即在於此。對於吳石的歷史定位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在中華民國他是「匪諜」,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則稱之為「革命烈士」。鄭麗文出席「50年代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靈大會」,這個舉動是「事實」,但這個「事實」要放在那個脈絡裡來理解?要和解共融?還是要衝突對立?不同的動機就會有不同的詮釋,勢必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應,對於「歷史事件」尚且如此,參雜「政治因素」就更加複雜了。
閱讀更多
鄭麗文出席馬場町秋季慰靈活動的政治詮釋與價值堅持
鳳凰颱風來襲 合庫人壽啟動風災特別服務
宗教集資超多元!創意點子玩出「信仰經濟」大商機
鳳凰颱風挾東北季風肆虐 馬太鞍溪暴漲沖垮台9線便道
溫馨醫療再進化 桃榮精準病理檢驗智慧型實驗室啟用 展現三十年深厚實力
高雄榮總打造高規格健檢中心 全方位服務新典範 預防醫學再升級
「2025越南風情‧在地美食挑戰賽」圓滿落幕 文化交流共譜美味新篇章
國家記憶「潮」起來!王瞳、宮美樂化身文青時空旅人!驚呼國家檔案館:「原來歷史可以這麼好玩!」
劉愷恩警員暖心助迷童返家 大同分局展現貼心為民形象
UEIS聯合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