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小事.盡在觀傳媒

 鄭麗文出席馬場町秋季慰靈活動的政治詮釋與價值堅持

文/李清貴(《獨立觀察站》、《鄉親來開講》節目主持人)

日前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出席一場由「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在台北市萬華區馬場町紀念公園舉行的「50年代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靈大會」,結果遭到綠營及部分國民黨人士質疑是向當年的「匪諜」吳石致敬。其實從「馬場町」這個名字,不難看出是日本人取的,而它也確實是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的一個行政區。而「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為什麼選擇在這裡舉辦「追思慰靈大會」,因為這個地方1949年完成的堤防外河灘地,是1950年代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刑場。1951年至1953年在這裡遭槍決的人不計其數,多為有投共事實或嫌疑的政治犯,包含國民政府第一位台灣行政長官陳儀。後來刑場停用,1998年,台北市長陳水扁決定於此設立「白色恐怖紀念公園」,2000年,公園落成,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定名為「馬場町紀念公園」,並對外開放。兩位不同黨籍的前總統都為這個地方下過註解。

至於「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則是1987年11月,由1950年代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人所創立,是以互助團結為基本精神,以愛鄉愛國改造社會、民主統一走向富強的愛國主義傳統為基本立場,成員包括政治受難人、遺族及家屬。而1987年解嚴前後,主張台獨的政治犯組織成立了「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為了要與之區隔,表明反對台獨,主張兩岸和平統一,因此,該互助會在章程中明定以「促進中國統一、台灣自治、實現民主自由」為訴求,職是之故,被指是「統派」的政治團體。而該團體所舉辦的「秋祭」活動則自1991年起,已經舉辦34年,主要在於追思為民族和解、社會改革而犧牲的進步志士。

鄭麗文出席這場秋祭追思大會,也意外讓「吳石」這個名字聲名大噪,事實上,吳石曾經擔任中華民國國防部中將參謀次長,而他另外一個身分則是中國共產黨潛伏在台灣的最高級別諜報人員。中國大陸今(2025)年推出一部名為《沉默的榮耀》電視劇就是以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等人的真實經歷為背景,在中華民國吳石是「匪諜」,1950年6月10日在馬場町被處決,而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追認其為革命烈士,1973年,毛澤東、周恩來進一步確認吳石為革命烈士。

「歷史事實」只有一個,但歷史的「詮釋」卻有截然不同的角度與面向,它是透過理解與解釋來說明「史實」,受到詮釋者的主體身分、動機和價值觀的影響。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甚至現在民進黨主政下的「台灣」對於同一歷史事件都會有不同的詮釋,原因即在於此。對於吳石的歷史定位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在中華民國他是「匪諜」,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則稱之為「革命烈士」。鄭麗文出席「50年代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靈大會」,這個舉動是「事實」,但這個「事實」要放在那個脈絡裡來理解?要和解共融?還是要衝突對立?不同的動機就會有不同的詮釋,勢必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應,對於「歷史事件」尚且如此,參雜「政治因素」就更加複雜了。

分享這篇內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