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傳媒彰化新聞)【記者陳雅芳/彰化報導】為推動客家文化跨世代傳承,大村鄉公所委託大葉大學執行「大村有料-客家三代文化共創計畫」,今(27)日在大村鄉加錫社區舉辦「祈拐巡田水」活動,透過文化講座、手作體驗與田間祈福,邀請居民走進田間,再次找回客庄生活的人文記憶。

活動特別由大葉大學藥用植物與食品保健學系助理教授許文光、副教授林芳儀主講,帶領大家認識「土地公拐」的由來與文化象徵,說明其在早年農村社會的重要角色。許文光指出,「土地公拐」象徵客家族群敬天愛地、祈求豐收的智慧,是農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依靠。
現場還邀請社區耆老現身說法,分享過往製作土地公拐的經驗與祭祀過程。參與民眾則親手取菅芒、金紙、香枝等傳統素材,製作象徵守護與祈福的「土地公拐」,隨後帶到田間進行祭拜,手持拐杖巡視農地,祈願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計畫主持人、大葉大學觀光休閒學系助理教授洪文仲表示,「大村有料-客家三代文化共創計畫」強調文化生活化與世代交流,透過參與式活動,讓民眾在手作與互動中感受文化的溫度,文化因此不再只是書寫在書本上的歷史,而是能在生活中體驗與共鳴,凝聚成庄頭的在地故事。
事實上,中秋節拜「土地公拐」的習俗自古流傳,農民會將一至二公尺長的菅芒上端剖半,夾上金紙與香枝後插於田間,象徵土地公可藉此拐杖巡視農田,庇佑作物。這不僅寓意「吃果子拜樹頭」,也展現了農民「看天吃飯」的寄託與信仰。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項習俗逐漸被淡忘,年輕一代的農民對「土地公拐」已不太熟悉。大村鄉公所與大葉大學攜手推動此計畫,正是希望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這份珍貴的文化資產,延續客庄信仰與傳統,讓祈福的祝願繼續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