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小事.盡在觀傳媒

企業為何難以有效推進AI整合?AI專家許旭安直指:認知落差是最大痛點

記者 鄧天心/綜合報導

生成式 AI 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全球產業,尤其在台灣,其應用不僅影響科技業,也影響到了製造、金融與政府單位,根據《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指出,2023 年全球生成式 AI 市場規模達到 438.7 億美元,預計將從 2024 年的 671.8 億美元增長至 2032 年的 9676.5 億美元。

企業為何難以有效推進AI整合?AI專家許旭安直指:認知落差是最大痛點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生成式 AI 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全球產業,尤其在台灣,其應用不僅影響科技業,也影響到了製造、金融與政府單位。圖片來源:AI生成。

在川普執政後,地緣政治與全球供應鏈的變局讓台灣企業面臨數位化與國際化的雙重挑戰,要在此背景下立足,企業也需具備快速學習新技術的能力與適應力,相對來說人才的要求更加嚴苛,企業員工必須學會與 AI 共事,而非僅僅恐懼被取代,未來巢創辦人許旭安表示,AI 的價值在於大幅提升生產力,但導入過程中的「認知落差」成為主要阻礙。

企業為何難以有效推進AI整合?AI專家許旭安直指:認知落差是最大痛點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未來巢創辦人許旭安表示,AI 的價值在於大幅提升生產力,但導入過程中的「認知落差」成為主要阻礙。(圖片來源:許旭安提供)

更多新聞:馬克·祖克柏談「AI結合元宇宙」 開啟下一波科技革命

生成式 AI 的應用場景與挑戰

生成式 AI 最大的優勢在於其幫助企業加速重複性工作的處理速度,許旭安舉例他的團隊曾協助一家製造業公司建立內部知識管理系統,解決新員工因缺乏文件熟悉度而延遲上手的問題,並提到,其中的生成式AI系統GeniAltx大幅縮短員工尋找資訊的時間,幫助企業在內部知識傳承上更具效率。

在金融業,AI 同樣展現了強大助力,銀行法金單位常需比對外部法律文件與內部資料,這過去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工作,透過 AI Agent 的輔助,自動化流程不僅提高了準確性,還大幅縮短執行時間,讓員工能專注在更具價值的決策與分析上。

此外,在政府部門,生成式 AI 被應用於公共服務,例如透過LINE的AI客服回答法規相關問題,能減少基層人員的負擔,也大幅提升了服務效率。

專家論點:「認知落差」與整合難點

然而,生成式AI的推廣並非一帆風順,許旭安發現,許多企業高層對AI的認知落差是阻礙項目推進的關鍵因素,「有些人太樂觀,認為 AI 可以取代一切;也有人太悲觀,擔心自己會被淘汰。」這種極端態度導致企業難以有效規劃AI與現有業務的結合。

另一挑戰是,生成式 AI 雖然能處理大量數據,但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專業知識,例如,會計師事務所需要在 24 小時內完成重大消息發布,涉及法律與財務合規性,AI 能協助快速整理資料,但最終決策仍需專業人士把關,所以 AI 仍是輔助而非取代的工具。

生成式AI為企業帶來的新競爭力

許旭安以自身經驗說明,生成式 AI 是生產力提升的「加速器」,並提到「我的工作效率是過去的兩到三倍,無論是文件撰寫還是想法整理,AI 都能協助我更快完成任務。」

企業層面亦如此,生成式 AI 不僅能協助處理重複性工作,還能解放人力資源,投入更高層次的創意工作,例如,生成式 AI 在廣告文案與個性化行銷中的應用,已經改變了傳統行銷方式,許旭安以GeniAltx輔導企業的案例指出,AI 已經可以過濾客戶問題中 90% 的簡單需求,讓客服人員專注於更棘手的問題。

競爭力的核心:數位轉型與學習能力

當 AI 技術不斷推陳出新,企業需要的不僅是技術投資,還有員工的學習能力,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20的研究指出,未來五年內,全球將有超過 50% 的員工需要重新學習新技能以適應數位化轉型。

許旭安強調,AI 並非單純的威脅,而是一種工具,「我們需要規劃如何與 AI 融合,而不是期待它取代我們的工作。」他認為,台灣企業的成功關鍵在於擁抱變革,主動學習如何將 AI 整合到日常業務中,形成獨特的競爭力。

大眾對生成式 AI 的興趣不斷提升,搜尋量最高的問題包括:「生成式 AI 是否會取代我的工作?」、「如何學習生成式 AI 工具?」以及「生成式 AI 的最佳應用案例是什麼?」

這些問題反映出人們對 AI 的既期待又憂心,企業應從教育員工入手,幫助他們理解 AI 是輔助創造力與效率的工具,而非競爭對手。

在政府與產業的共同推動下,生成式 AI 的應用將更廣泛,近期政府也正在加強 AI 人才的培育,經濟部郭智輝表示目標為4年內培育20萬名AI人才,要讓台灣AI軟體躋身全球前3名,相關報導可以看我們過往內容,同時也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支援與資金補助,以降低數位轉型的門檻。

生成式 AI 正從單純的工具轉變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資產,它幫助台灣企業從傳統模式轉型,提升效率與創造力,但也對人才培養與企業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場技術革命中,那些能夠快速適應變化、有效整合 AI 的企業,將成為未來贏家。

分享這篇內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