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政時報 鄭元毓/綜合報導】為因應壽險業因匯率波動導致財務報表損益劇烈震盪的問題,財團法人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中華民國會計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6日共同舉辦研討會,集結金管會、壽險業高層、會計師事務所及學界專家,全面探討如何在國際會計準則下,兼顧壽險業財務報表「允當表達」與長期穩健經營。

金管會主任委員彭金隆於致詞時表示,壽險業投資外幣債券目的在於獲取長期合理收益以履行合約負債,與一般行業投資目的不同,因此將匯率波動的影響認列於當期損益,是否能允當表達壽險業的經營成果有待商榷。他期望本次研討會能釐清問題並找出解決之道。
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王怡心則指出,隨著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持續更新,保險業的會計報導與永續報導面臨挑戰,希望透過本次交流,使壽險業的財報更能公允表達其經營績效,支持產業永續發展。

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永續準則委員會主任委員鄭丁旺指出,依國際會計準則第21號規定,壽險業持有之外幣金融資產期末未實現兌換差額須全數認列當期損益,導致財報損益大幅震盪,無法允當表達經營績效。鄭丁旺建議,解決之道應回歸國際會計準則第1號所強調的「允當表達」,若遵循某一規定會產生誤導,則企業得偏離該規定。他建議,對於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外幣金融資產,可考量僅認列實際兌換損益,至於未實現兌換差額的認列方式則期待各界共同深入討論。

與會的壽險業界代表與會計師事務所專家則認為,業界應以「長期」觀點呈現經營結果,透過時間換取空間,逐步強化資產負債管理(ALM)策略。專家們普遍認為,當前業界為降低短期財報波動而過度避險,實際上不利於壽險業長期經營韌性,應透過更優化的資產配置策略來降低風險。在永續治理與風險管理層面,多位專家也強調,匯率風險管理不再是財務部門單一的技術問題,而應提升至整體公司策略層次。建議壽險業者應從公司治理角度出發,透過辨認外幣資產曝險、情境分析評估營運韌性,並善用永續揭露框架,強化企業整體資產負債管理、避險政策與財務資訊的連結性,以形塑更具韌性的長期布局。
與會產官學界普遍認為,我國壽險業的匯率問題是結構、市場等因素共同交織的結果,未來如何在維持財務報表允當表達的同時,透過更完善之資產負債管理、永續治理與資訊揭露,打造兼具穩健與透明的壽險產業,將是持續協力之關鍵方向。
更多警政時報報導
【獨家】租屋詐騙!?新北三峽闆娘租到「車庫偽店面」慘被坑! 房仲、房東聯手誤導?創業2個月被迫收攤 恐遭工務局罰款
《獨家》圤智雨驚爆黃明志約炮「娃娃」翁雨澄 鹹濕對話及照片獨家曝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