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構造工程具可分解與低碳排的特性,其材料本身亦為重要碳儲存載體。(圖/記者石振賢翻攝)
(觀傳媒中彰投新聞)【記者石振賢/南投報導】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長期推動國產木構造工程應用於治山防災與生態復育工作,已逾二十年。南投分署陸續在轄區日月潭、奧萬大及廟前坑等地完成木構造擋土、護坡與排水設施示範,展現木材兼具環境友善與景觀融合的特性。為提升治山防災工程的耐久性與安全性,南投分署特別規劃長期性針對轄內木構造工程之材質監測作業,透過利用非破壞檢測技術追蹤木構件的材質變化與防腐成效,確保木構造設施能在自然環境中維持良好功能,展現國產木材在山林治理中的穩定與韌性。

▲木構造工程具可再生且有助於山區水土保持與生態景觀融合。(圖/記者石振賢翻攝)
南投分署李政賢分署長表示,目前監測範圍包含彰化縣二水鄉坑內坑生態工程示範區及南投縣國姓鄉清德坑木構造治理工程,兩處工程皆採用國產木材作為擋土木樁材料,不僅提升在地資源利用率,也減少進口木材運輸過程的碳排放,符合工程邁向淨零目標,亦展現治山防災與永續利用並行的實踐成果。南投分署委託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透過每年乾、雨季,定期針對不同防腐處理程度之國產木構件,進行含水率、音速、鑽孔阻抗及表面腐朽深度等多項指標監測,藉此即時掌握木構造工程之安全性,建立國產木材戶外應用之長期變化資料庫。經過多年的監測與資料分析指出,國產材在合理設計與管理下,運用於木構造工程不僅能發揮防災功能,也兼具環境友善與景觀融合之效益。

▲在合理設計與管理下,木構造工程不僅能發揮防災功能,也兼具環境友善與景觀融合之效益。(圖/記者石振賢翻攝)
南投分署強調,木構造工程具可再生、可分解與低碳排的特性,除有助於山區水土保持與生態景觀融合外,其材料本身亦為重要碳儲存載體。延長木構造的使用壽命,不僅能確保設施安全與結構穩定,更能持續發揮「減碳、固碳」的環境效益。未來,南投分署將持續結合學術單位與檢測團隊,精進非破壞監測與防腐處理技術,累積長期資料作為未來治山防災工程設計、材料選用及維護管理的重要依據,朝向安全、永續與低碳的山林治理目標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