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傳媒編輯中心)【記者郭嘉 / 綜合報導】台灣少子化危機持續惡化,勞動市場正面臨「低薪、高房價、低婚育」三重夾擊。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台灣不僅結婚年齡不斷延後、且越來越多選擇不婚。「五年級」男性初婚年齡平均數約28.2歲、女性約24.8歲,但到了2024年,男性初婚年齡已超過32歲、女性逾31歲,均創下史上最晚初婚紀錄;同年新生兒數更僅剩13.5萬人,創下史上最低。房價與薪資的巨大落差,讓年輕世代不敢結婚、不敢生養。尤其2025年第一季台灣整體房價所得比高達10.24倍,成為壓垮許多年輕人婚育夢想的「最後一根稻草」。

1111人力銀行極度重視國內長期低薪與高房價環境,正不斷壓縮青年世代的生活空間與家庭選擇,使少子化陷入惡性循環,特別攜手立委謝龍介、立委羅廷瑋共同舉辦「低薪買不起房造就少子化困局?──如何翻轉不婚不生現況」公聽會。
立法委員謝龍介以台語俚語「一年培墓,一年少人。」形容當前台灣少子化的嚴峻情況。年輕人不是不敢結婚,即便願意結婚,卻因經濟壓力沉重不敢生、也養不起孩子。其實早在 20 年前,台灣已被預警將面臨生育危機,但長期以來缺乏專責統籌的單位,也沒有系統性的政策方向,各界往往各說各話,導致問題越拖越嚴重。謝龍介強調,藉由 1111 人力銀行主辦的公聽會,希望透過產官學界集思廣益,匯集更多建設性意見,提供中央與地方政府制定更具前瞻性、務實可行的解方。
本身是三寶爸的立委羅廷瑋表示,我很了解年輕人上有老、下有小的痛苦辛酸,長照、年金、少子化都是全民關注的焦點,其中少子化最為迫切的問題,這足以改變人口結構,一點一滴影響國家未來布局。主計總處統計,有7成勞工的薪水低於經常性薪資平均47751元,可以說是相當「薪酸」,透過公聽會探討傾聽專家意見,做為國家生育政策參考,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立委黃建賓指出,現在年輕人踏入社會面臨低薪、高房價,主計處11月中公布的數據也顯示今年1-9月經常性薪資低於平均數的員工比率高達69.77%,創下歷年同期新高。可見薪資已經快要無法支撐生活,如何想婚想生,所以政府應該解決根本低薪、高房價的問題,大家才能安居樂業。
立委麥玉珍分享,挽救台灣少子化應該要感謝新住民,目前8個孩子當中就有1個是新住民生的,但是新住民家庭要承受的壓力却比一般家庭大,房東會因為你沒有身份証不租房子給你,怕你孩子還小會弄髒房子而不租給你,這些都是困難。我們新住民都了解傳宗接代是責任,所以嫁來台灣至少會生1個孩子,希望政府可以讓我們養得起小孩、買得房子,好好在台灣生活。
立委陳菁徽表示,南韓跟我們一直在競逐生育率倒數第一跟倒數第二,但最後他們終於有可能會超越我們變成倒數第二,唯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住宅法案,他們讓願意生1胎的人有20年的社會住宅可住;願意生第2個的,甚至到終生都可以住社會住宅,那這就是他們試過了各式各樣的方法後發現最有效的。同樣我們也可以借鏡新加坡,他們針對已經有對象,並且有結婚計畫、也有生育計畫的人再給他一個誘因:就是可以優先抽社宅,或者是多抽一次籤,就是希望能更有效率的去達成提高生育率的目標。

立委林月琴表示,台灣生育率雪崩下滑,源自多重結構性因素:青年低薪、高房價與高養育成本,降低婚育意願。婚後女性需同時承擔家務與工作,使婚姻吸引力下降,首胎年齡偏高也壓縮二胎空間。因應少子化,應推動更彈性的育嬰制度、完善居住與補助支持,並落實兒童權利公約,形塑以兒童為中心的友善環境,提升整體幸福感與婚育意願。
1111人力銀行針對單身族進行調查顯示,有40.5%單身族與家人同住、28.7%租屋、19.7%有購屋,但其中僅4.9%的人已付清。租屋族平均每月光是房租支出就高達15,603元,等同於月薪的三分之一。
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曾仲葳指出,數據顯示,房子已成為婚姻與生育之間的「結界」。對年輕人而言,不是沒有結婚意願,而是現實條件不允許。當買不起房、連租屋都吃緊時,婚育自然被迫延後。
政大勞工研究所教授劉梅君表示,低薪與高居住成本,讓年輕人看不見未來。根據統計,目前未滿30歲的上班族月薪中位數31,537元,這樣的薪資恐怕影響年輕人結婚成家的意願。另外,房價高漲,讓年輕人的所得,都得耗在房貸,恐怕導致生活品質下降,更進一步影響結婚、生兒育女、休閒、學習進修、發展興趣等等更有價值的事物上,育兒是所有人的責任,應該加強相關的友善家庭制度與優化政策。
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指出,國內外已有許多文獻研究指出,當房價超過可負擔門檻或無法穩定居住時,青年結婚延後且生育率下降。建議青年安居政策中,應確保「買不起但至少要租的好」。而針對中階層對象,可思考提供另一種可負擔居住選擇–中間型住宅,比傳統租賃更穩定的居住安全感,以及比市場住宅更可負擔的進入門檻。
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研究員江佩芯表示,根據 2023年OECD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研究指出,女性就業率與生育率的關係已由負轉正,也就是說,女性就業的穩定性是維持生育率的關鍵,由此可看出友善的職場和台灣的生育的相關性。另外,將「男性參與」納入核心的政策也是一個重要方法,並建議擴大育嬰留停適用至小孩8歲、每日減少1小時有薪工時,並做好友善職場配套措施。
臺北大學社工系教授陳芬苓提到了國外的例子,瑞典於2012年就通過《工作場所性別平等法案》,要求擁有100名以上員工的雇主每年針對6項性別平等指標進行報告。其中第四項指標即為:推動帶薪育嬰假和工作場所的彈性。此指標認為,有效的彈性工作安排,可以支持工作場所性別平等,因為它可促進婦女勞動參與和分擔照顧責任。鄰近的日本,企業即使無空間發展托兒所,也會鼓勵發展小型的「職場保母」制度。在企業內規劃一間辦公室,聘請保母同時照顧少數員工孩童。
前臺大社會系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薛承泰認為,少子女化已經是台灣無法迴避的挑戰,接下來若面臨學校招生不足,將導致教師失業校地荒廢周邊蕭條;此外高齡的社會,年金財務危機與醫療照顧也會加重;勞動力老化與減少,恐怕造成經濟衰退稅收減少;人口負成長加速也會導致市場緊縮,因此相關單位應該要正視問題的嚴重性。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素彎特別提到,少子化、低生育率是國安問題,光靠各部會自己的職掌無法完全解決,必須要從至高的國安層級思考,才能更通盤運用政策工具。另外,國民教育法規定15歲之前的青少年需受國民義務教育,勞基法也規定雇主不得僱用未滿15歲之人工作,政府提供15歲之前相關的養育補助,相信可以降低婦女因經濟因素不願意生育的問題。
除了經濟面外,調查也揭示職場文化對婚育的深層影響。46.5%受訪者認為職場不友善是少子化原因之一,尤其女性在升遷、留職停薪、彈性工時等議題上仍承受隱形壓力。曾仲葳強調,要讓年輕人敢結婚、敢生小孩,就必須讓職場更公平。當男性能夠勇敢地請育嬰假、企業願意提供彈性工時與托育資源,婚育才不再是女性的責任,而是家庭與社會的共同責任。
1111人力銀行總經理張篆楷呼籲,政府與企業可以攜手推動性平制度,將育兒支持納入企業ESG行動與永續報告書中,因為少子化不只是國安危機,同時也是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指標。為此1111人力銀行長期推動幸福企業,今年是第7年舉辦「幸福企業」頒獎典禮,致力建構溫暖友善的職場環境,營造正向循環的勞資互動,並於2026年1月9日在台北寒舍艾美酒店盛大舉行,歡迎各界共襄盛舉,齊心推動幸福企業理念,成就社會共榮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