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小事.盡在觀傳媒

尋回煤礦記憶:從地方行動到全臺煤礦業文化路徑的實踐

(觀傳媒大台北新聞)【記者宋德威/台北報導】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推動之臺灣文化路徑的精神正於各地發酵,委託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所建立之整合推動平台引領各試行路徑地方行動團隊逐步串聯起不同地區的文化記憶與行動網絡。以「煤礦業文化路徑」為例,人們熟悉的平溪、瑞芳、基隆,以及桃園、新竹與苗栗等許多村落,過去都曾因煤礦產業而興盛;北臺灣密集分布的礦坑、運煤鐵道、聚落街市與生活設施,構成島嶼近代工業化的重要基礎,也深刻形塑地方發展樣貌,例如礦工聚落周邊的商行街市、仍留有礦坑遺址的山城聚落,以及沿線港口與轉運節點等。

在全臺煤礦業文化路徑建置重要行動為自112年至114年間推動「北臺灣煤礦業文化路徑計畫」,透過大規模盤點與在地資源串聯,逐步建立起跨縣市的網絡聯盟。在重要的煤礦場域設置文化路徑錨點,並以前述場域為基礎規劃串聯路線,形塑多點互動的文化地景。例如結合地方節慶與藝文活動的煤礦業主題展演,與各地博物館、地方文化館及社區組織合作推動的教育方案。

今年(114年)更整合各地場域與串聯成果,跨北北基桃竹苗多個煤礦區文化館所推出「尋煤集章」行動。第一波集章以基隆、新北萬里、平溪線鐵路為主要場域。11月15日起啟動第二波集章,集章點擴大至新北土樹三鶯及桃竹苗地區,再涵蓋六條體驗路徑,引導民眾穿梭北臺灣各地煤礦業地景,在移動中重新認識產業遺址、聚落風貌與生活記憶,看見各地具文化特色的煤礦業故事。詳細活動資訊可見 Facebook 粉絲頁「移炭究徑-臺灣煤礦業文化路徑」。部分場域之開放時間及方式有限,出發前請務必先行查閱相關資訊。

六條體驗路徑包括:

  • 第一條路徑:水返腳、友蚋-基隆河煤記憶中的多元信仰,集章點:鄉長厝文史工作室、汐止拱北殿
  • 第二條路徑:大漢溪的黑色記憶-三鶯煤產業鏈與生活,集章點: 甘樂文創合習聚落 (愛鄰醫院)、 國立臺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
  • 第三條路徑:煤事來樹林-山仔腳與大豐煤礦的軌跡,集章點: 山佳車站、 金平商店
  • 第四條路徑:炭索礦業大亨之路,集章點: 大嵙崁文教基金會、 基隆社區大學
  • 第五條路徑:炭索新竹產業鐵道-挖掘臺三線的黑與白,集章點: 建中藥局、 新竹縣北埔鄉南外社區活動中心
  • 第六條路徑:炭索苗栗煤礦產業-客庄山城裡的打炭生活,集章點: 巴巴坑道休閒礦場、 田美永和宮。

在地方響應方面,煤礦文化推動也成為各地「地方學」與文資教育的重要主題。各縣市文化局、社區大學與地方團隊,陸續主動透過調查研究、展覽策劃、走讀路線設計與創作工作坊等形式,帶領居民與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展開文化探索。整體而言,全臺煤礦業文化路徑的推動,正逐步形成「路徑實踐」與「地方教育扎根」雙軌並行的格局:中央層級透過文化路徑錨點建置、體驗路徑規劃與促進跨區串聯活動,搭建起不同煤礦文化村落及人群之間的對話平台,促進跨域文化體驗與社群互動;地方政府與在地團隊則結合學校教育、地方學實踐與社區參與,將煤礦業歷史轉化為可被理解、可被感受、也可被創造的新文化資源。兩者相輔相成,使煤礦文化不再只是產業終止後的歷史記憶,而是在今日仍持續影響地方認同、教育實踐與未來發展想像的重要基礎。

推動以來,各地以展覽、體驗路線、劇場、地景藝術與創作營隊等多元形式實踐文化路徑:有的以聲音與光影藝術或是表演帶領大眾回到過去煤礦場的生活想像,有的透過社區調查與商品開發、繪畫創作呈現礦村日常色彩,也有地方以「煤礦文化特展」結合文獻檔案、老照片與口述歷史,讓觀者在展場中重新拼接家族與地方的生命軌跡。這些遍佈北臺灣六縣市各地的行動,正共同構築出一條由眾人參與、跨世代對話的煤礦業文化路徑,也為未來特色觀光、地方文化再生與臺灣整體煤礦業文化脈絡的連結,奠定更為扎實的基礎。

尋回煤礦記憶:從地方行動到全臺煤礦業文化路徑的實踐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第二波「尋煤集章」正式上場!翻開摺頁,就是一張帶你穿梭北臺灣煤礦業文化地景的行動地圖。(圖/櫟竹文化提供.2025.11.18)
尋回煤礦記憶:從地方行動到全臺煤礦業文化路徑的實踐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小小一張集章摺頁,藏著許多煤礦業路徑的祕密路線,等著旅人一格一格蓋滿回憶。(圖/櫟竹文化提供.2025.11.18)
尋回煤礦記憶:從地方行動到全臺煤礦業文化路徑的實踐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旅人手中的印章軌跡,連起了昔日煤礦坑、礦區學校、車站與老街,讓集章變成追尋煤礦業記憶的遊戲。(圖/櫟竹文化提供.2025.11.18)
尋回煤礦記憶:從地方行動到全臺煤礦業文化路徑的實踐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每一顆章戳,都是一處場域的小小簽名,蓋下去,就把礦村風景一起收進口袋裡。(圖/櫟竹文化提供.2025.11.18)
尋回煤礦記憶:從地方行動到全臺煤礦業文化路徑的實踐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大溪老街上的建成商行,是早年樟腦業與煤礦業鉅子簡阿牛的企業總部及住所,如今在騎樓間,仍隱約看得見那段風光產業史。(圖/櫟竹文化提供.2025.11.18)
尋回煤礦記憶:從地方行動到全臺煤礦業文化路徑的實踐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桃園有煤?有!」特展把被遺忘的礦業故事重新端出來,讓大家發現原來桃園不只有航空城,還有煤礦場與礦工的生活記憶。展覽期間2024年9月13日至9月29日。(圖/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提供.2025.11.18)
尋回煤礦記憶:從地方行動到全臺煤礦業文化路徑的實踐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一場場結合煤礦業相關聯場域、地方記憶的煤礦業文化環境劇場,彷彿再一次面對過去的衝突,提供再一次的理解及放下的機會。演出期間114.09.07牛欄河劇場《煤·關西》(圖/櫟竹文化提供.2025.11.18)
尋回煤礦記憶:從地方行動到全臺煤礦業文化路徑的實踐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巴巴坑道休閒礦場為苗栗地區重要的煤礦業文化據點,保留坑口與相關設施,透過導覽與體驗呈現礦工生活與產業歷史,是北臺灣煤礦業文化路徑的重要節點。(圖/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提供.2025.11.18)
尋回煤礦記憶:從地方行動到全臺煤礦業文化路徑的實踐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山佳車站鄰近過去山仔腳、大豐、勝和等煤礦區,是煤礦運銷的重要節點,也是認識樹林地區煤礦產業鏈與聚落發展的文化資產的重要節點。(圖/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提供.2025.11.18)
分享這篇內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