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小事.盡在觀傳媒

每3位長者就有1位具肌少症風險 北醫大籲早期警訊勿輕忽

每3位長者就有1位具肌少症風險 北醫大籲早期警訊勿輕忽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觀傳媒新北新聞)【記者蔡宇辰/新北報導】隨著人口高齡化及生活作息之影響,影響健康與生活品質的肌少症(Sarcopenia)也成為近年來備受關注議題,臺北醫學大學偕同臺北神經醫學中心、臺灣生醫創新學會(TiBIA)等單位11月8日舉辦「肌少症國際研討會」,邀集美、日、港等國內外學者專家與會,共議肌少症之醫療、復健及公衛等議題,期能提升國人對肌少症的認識與重視。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65歲以上人口肌少症盛行率達34.1%。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調查也指出,每3位長者就有1位具肌少症風險。北醫大醫學科技學院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陳怡帆教授強調,肌少症不僅會導致肌肉質量與力量的流失,還可能增加跌倒、骨折、失能及慢性病等風險,而且許多長輩在肌少症初期並不會察覺異狀,但之後會陸續出現手腳無力、走路變慢、爬樓梯變得困難,甚至生活起居需要他人協助,對個人、家庭及醫療體系造成沉重負擔,民眾不可輕忽。值得注意的是,許多長者都伴隨有慢性疾病,也是加肌少症發生的原因之一。

北醫大醫工學院康峻宏院長在會中以「朝向肌少症管理的世界模型」為題進行分享,康峻宏院長表示,肌少症是指隨著年齡增長,肌肉質量、肌力及身體功能逐漸下降的退化性疾病,也是許多長者虛弱、跌倒,甚至影響生活品質的主要原因,但肌少症早期預測不易,容易被忽略為正常老化現象,為了克服早期評估的困難,研究團隊建立AI模型,將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結合可穿戴式設備進行日常活動監測,透過步態、姿勢等量化數據,記錄、檢測民眾的細微變化,如步伐縮短、步行速度變慢或有代償等情形,進一步發現身體功能的可能異常;而透過這些數據的蒐集建置,可進一步根據患者肌少症狀況建立優化骨骼肌肉健康的建議措施。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7%時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是「高齡社會」,若達20%則稱為「超高齡社會」,人口老化對社會最大的衝擊是醫療與長照需求快速增加,我國2025年也邁向高齡社會。日本國家老年醫學中心肌肉骨骼疾病科細山徹副主任(Dr. Hosoyama Tohru)指出,肌少症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肌肉疾病,目前仍未發現肌少症特定的分子標記,因此在預測及診斷上都有困難,也很難找到有效的肌少症預防及治療標靶,目前各國皆積極投入開發預防及治療方法,尤其人口老化快速發展的亞洲國家,Dr. Hosoyama Tohru在本次研討會則說明維生素D的相關研究及其新作用,主要在強化肌少症病理生理學以及作為疾病生物標記中的重要性。

分享這篇內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