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各地結合美食、美景,搭建眾多「蘇超」觀賽第二現場。(取自蘇超微信)
分享四級聯賽「蘇超」狂飆啟示之五 從露天觀賽聚點看蘇超重燃城鄉記憶
(「笑傲足球部落報」FB發行人龔義三及社長何長發與「樂聯網」連結,在此「龍來共發」抓住時事分享國內外足球評論讓您掌握全球視角:)
2025年11月1日蘇超正式收官。據統計,首屆蘇超進行了包括常規賽和淘汰賽共85場比賽,總現場觀眾達243萬3339人次,每場平均人數達2萬8628人。一個屬於中國大陸四級的省城業餘聯賽,觀戰熱潮竟然比起中超、中甲職業聯賽還受在地人矚目!
在過去五個月賽期裡的仲夏夜,連雲港鹽河巷歷史文化街區的巨幕前,數千市民仰首屏息,目光聚焦於綠茵場上的一次次突破,左手冰爽的啤酒,右手滋滋作響的海鮮燒烤,呐喊助威聲與美食香氣在夜空中交織。與此同時,千里之外的淮安,當地正舉辦「球迷狂歡嘉年華」,這裡不僅有大屏幕觀賽,還精心設置了雙城競猜、掃碼抽獎、PK挑戰等足球互動小遊戲。這些都是2025年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的露天觀賽現場。
場上激戰正酣,場下,江蘇各地設置了高清大屏幕,全程開展賽事直播,打造集觀賽、美食、互動娛樂於一體的「露天觀賽聚點」,球迷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第二現場」。這個被網友們親切稱為「蘇超」的賽事,不僅每場平均吸引上萬觀眾,更以露天觀賽聚點為樞紐,將市井煙火氣與足球熱血熔鑄成新時代的集體記憶。
曾幾何時,一塊大屏幕布、一束光影,便能召喚整村的男女老少。在物質與文化資源較為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或許承載了幾代人的集體記憶。村民們從家裡搬來凳子,三五成群圍坐,孩子們奔走嬉戲,這種簡單純粹的快樂,成為鐫刻在時光深處的溫暖印記。
「蘇超」的露天觀賽聚點,或也巧妙複刻並創新了這一模式。連雲港在全市打造10多個大屏幕觀賽點,從鹽河巷到連島大沙灣,從商業綜合體到海濱景區,全域是主場,處處有聲浪。當科技大屏幕嵌入市井生活,足球不再是精英專屬的櫥窗展品,而是街坊四鄰可觸可感的共同節日,這恰與老一輩人搖著蒲扇看露天電影的記憶形成跨時代呼應。
當然,從「觀影」到「觀賽」,一字之差,也能折射出社會需求的深刻變遷。昔日的露天電影大多是單向的文化供給,今日的露天足球觀影則是全民參與的互動狂歡。譬如江蘇園博園的創意活動,在架設賽事直播屏的同時,還配套「全民K歌互動區」、無人機焰火秀、生態草坪露營區,同時策劃「蘇超風味」主題市集,匯聚50餘家特色攤位。傳統露天廣場的單一功能,被解構重組為「視聽+味覺+體驗」的複合型消費場景,市民觀賽也升級為「體育+生態+藝術」的複合體驗。
這種創新也帶來了驚人的經濟撬動力。連雲港觀賽點海鮮燒烤銷量翻倍,淮安「龍蝦宴」三天售出100噸小龍蝦。資料顯示,賽事期間「徐州燒烤」搜索量激增197%,「看球酒吧」搜索增長407%。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蘇超的露天觀賽聚點也是「流量轉化器」,意在將觀賽人群精準導入文旅消費鏈條。
但從根本上而言,露天觀賽聚點之所以能成為新型社交空間,根源仍在於「蘇超」點燃了深藏於江蘇人血脈中的地域認同。場上,摒棄職業聯賽的高門檻,「蘇超」堅持「純粹競技」,程式師、體育教師、外賣員同場競技;場下,市民們相聚於露天觀賽聚點,他們中有的也許是賽場球員的學生,有的或許是球員的街坊鄰居。正如有媒體報導,在淮安當地一處露天觀賽聚點,一位小球迷說:「我哥哥是淮安市球隊12號,今天我來到這裡,為了給他加油。我剛才參加了一個踢足球的活動,仿佛就在跟他一起戰鬥一樣。」
當無人機編隊在露天觀賽聚點上空拼出「蘇韻風華」,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科技之美,更是千年前白居易筆下「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的現代演繹,而體育終將回歸市井,因為那裡才是它永恆的血脈源頭。
終場哨響,多年前露天電影幕布前的歡聲笑語,如今似乎在足球巨屏下找到回聲。連雲港的海風依舊輕拂,鹽河巷的海鮮香氣氤氳,但聚集於此的人們,已在呐喊中編織出新的情感紐帶。從露天電影到「蘇超」盛宴,變的是技術形式與消費形態,不變的是對集體歡聚的永恆渴望。當現代都市人群在數字孤島中日漸疏離,一塊露天大屏幕、一場全民賽事,便能重新縫合人與城、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聯結。或許在大陸這片土地上的集體記憶,正借由足球完成涅槃重生。
				


民主與獨裁如何區分?為國舉才與權力分贓怎麼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