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小事.盡在觀傳媒

「文化資產必須被感受、被實踐」 台灣文化資產學會:讓文化記憶在當代再度發聲

(觀傳媒大台北新聞)【記者陳佩琪/台北報導】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指導、台灣文化資產學會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共同主辦的「2025 年度研討會—文化資產的體現與共鳴:超越歷史記憶的當代場域實踐」, 29 日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國際會議廳盛大舉行。活動吸引國內文化資產產官學領域學者、專家與研究生熱烈參與。

本次研討會為台灣文化資產學會第五屆年度論壇,聚焦文化資產如何在當代場域中被體現(embody)並產生共鳴,強調文化資產不僅是歷史記憶的承載體,更是活在當代、能與社會對話的文化實踐。論壇以六大主題方向展開,涵蓋「身體感知與文化資產的實踐」、「地方認同與文化資產的體現」、「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的具身共鳴」、「文化資產的數位與藝術轉譯」、「文化路徑與歷史體驗」及「文化資產的永續與再利用」等議題,期望透過跨領域對話推動文化資產研究與應用的多元發展。

今年研討會特別聚焦「體現」的概念,這不僅關乎文化的再現,也關乎人與空間、歷史與感知之間的互動。「文化資產的價值不只是建築與文物的保存,而是如何透過身體、感官、科技與社會參與,使文化記憶在生活中被重新體現與感受。」

專題演講(Keynote Speech)邀請印尼國立日惹大學(Universitas Gadjah Mada)Laretna T. Adishakti(Sita)博士發表主題演講世界遺產「日惹的宇宙中軸線及歷史地標」。Adishakti 教授為日惹大學建築與規劃系講師,並擔任「遺產城市保存與管理」UGM–UNESCO主席,同時是印尼文化資產信託共同創辦人。她亦活躍於多個國際專業組織,包括印尼 ICOMOS(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及 UNESCO–ICCROM 亞洲文化資產管理學院成員。

在演講中,Adishakti 教授分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 2023 年登錄世界遺產的「日惹宇宙中軸線及歷史地標」(The Cosmological Axis of Yogyakarta and Its Historic Landmarks)之保存經驗,說明其如何以宇宙觀與地方信仰為核心,整合王宮建築、城市規劃、自然景觀,並與社區共同發展,展現文化與自然共構的永續理念。

學會理事長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曉薇指出「日惹宇宙中軸線及歷史地標」2023年登錄世界遺產前有超過10年的營造過程,以田野學校及工作坊建立緩衝區民之保存共識及遺產與經濟的共存模式,可為台灣在文化景觀與歷史場域管理上提供寶貴借鏡。也感謝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策畫舉辦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支持。

本屆研討會總計發表36篇論文(32篇口頭發表及4篇海報發表),由多位學者共同參與,透過對史料的爬梳與案例研究,深入探討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與當代表現等相關議題,展現文化資產研究的多元視角與學術深度。論壇主題涵蓋「文化地景與地方創生」、「感官博物館學與沉浸式文化體驗」、「AI 與文化資產再現」、「文化資產的教育推廣與社會參與」等。

研究者透過田野研究及實踐,展現文化資產在多元應用下的詮釋與再現。會後將彙整研討成果上網,提供公眾持續推動文化資產研究的跨領域合作與國際接軌,期望促進文化資產在當代社會中的永續發展與公共參與。

「文化資產必須被感受、被實踐」 台灣文化資產學會:讓文化記憶在當代再度發聲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文化資產必須被感受、被實踐」 台灣文化資產學會:讓文化記憶在當代再度發聲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文化資產必須被感受、被實踐」 台灣文化資產學會:讓文化記憶在當代再度發聲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文化資產必須被感受、被實踐」 台灣文化資產學會:讓文化記憶在當代再度發聲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今年研討會特別聚焦「體現」的概念,這不僅關乎文化的再現,也關乎人與空間、歷史與感知之間的互動。(圖/主辦單位提供.2025.10.30)
分享這篇內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