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傳媒中彰投新聞)【記者廖妙茜/台中報導】近年來,隨著城市發展與生活型態的轉變,民眾對於行人空間品質的要求愈加提高,騎樓作為台中市的重要元素之一,不僅承載人們的通行功能,更是連結店家、住宅與公共空間的重要界面。台中市政府今(29)日舉行台中市道路交通安全督導會報會議,由副市長黃國榮主持,都發局進行專案報告,說明「騎樓整平計畫」,期望透過政府、民間與社區的共同努力,讓「騎樓整平」成為一場城市生活品質的升級運動。

都發局表示,許多地區的騎樓地面高低不一、鋪面材質參差不齊,導致行人通行不便,也影響城市整體形象,針對長期缺乏整體規劃與管理,自99年起,積極推動「騎樓整平計畫」,以「路段縫合」為核心策略,致力於將破碎、零散的行人空間重新整合成為安全、順暢且美觀的步行環境。這項計畫的推動,不僅著眼於硬體整建,更強調軟體協調與居民共識的凝聚,
都發局說明,「騎樓整平計畫」以優先選擇效益長度高、可完整串聯供行人通行的區域辦理。針對有需求的路段,先行現勘調查,原則上以舊市區、主要道路、捷運沿線、場站、商圈及學區等為優先改善對象,並透過里長、民意代表、店家與住戶的協調,以及辦理地方說明會,逐步凝聚共識。市府強調,過程中將落實確保居民意見能被聽見並即時修正,讓步行空間真正回到市民生活。

都發局指出,經費配置與民眾意願是推動計畫的兩大關鍵,中市自99年起推動至今,已完成128條路段、約175公里的騎樓整平工程。113、114年度各投入4,000萬元,補助額度為全國最高,經費來源係依「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向內政部國土管理署提報需求路段,成功爭取中央補助,並搭配地方配合款共同支應,優先用於改善具通行效益的路段,以提升人行安全與整體環境品質,讓安全、友善、無障礙的步行環境逐步實現。
都發局補充,台中市的騎樓整平計畫看似只是改善騎樓地面的工程,但其背後蘊含的城市治理哲學,遠比外表更深刻,象徵著政府對公共空間公平使用權的重視,也反映出台中市邁向永續、包容、宜居城市的決心,透過縫合城市的步行縱線,讓行人能在平整、安全的騎樓上自在行走,店家願意共同維護整潔環境,居民的聲音能在規劃過程中被聽見,這座城市才真正走向了「人本」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