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傳媒雲嘉南新聞)【記者洪佳伶/雲林報導】雲林縣「傳統剪黏工藝」保存者許哲彥,從事寺廟剪黏工作逾一甲子,自小師從早期剪黏名師江清露,擅長泥塑、剪黏、交趾陶等三種工藝技法,所設計製作之人偶造型生動、體態飽滿,龍獅體型活潑、鬃毛漸層豐富,作品立體繁複多樣,觀看靈活有緻、生趣盎然,兼具傳統與創新。
78歲的許哲彥老師,今年特別於北港「傳薪書屋」開辦為期兩個月的傳習課程,吸引多位來自不同縣市的學員參與。課程內容從花籃造型的基礎打底稿、以瓦片鐵絲製作骨架、水泥塑形粗胚開始,再到瓷片的剪裁、流蘇與花瓣的細部組合,最後進行彩繪、暈染等裝飾工序,完整呈現剪黏工藝的繁複流程。透過手把手的教學,讓學員體驗傳統技法的精細與匠心。
來自台中的學員王小姐(文物典藏人員)表示,自己對剪黏的理解並不多,非常感謝許哲彥老師願意開此課程,從剪鉗工具怎麼拿、骨架鐵絲怎麼纏、剪瓷片的眉角和力道的拿捏、灰水泥的濕潤度要如何掌握等等基本技巧,哲彥司都手把手的教學,在超出我們學習程度認知外的,也只是默默地在幫我們注意著,適時地給出解決方案,學習時有老師在,著實令人感到慶幸。
來自台南的學員陳先生(社區大學主編)表示,此次課程體會到剪黏真的是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去養成工藝師的技術!尤其是將陶碗切割成理想的破片,再將破片細修成水滴狀的花瓣、流蘇形狀,這些重複的制式動作,看似無趣,但卻因為不斷地練習而增加熟練度與對材料的熟悉度。而不論是切割碗片的力道與角度、粗胚的水泥、白膠比例,細部補土的洋菜粉用量,都是老師多年的經驗,他都毫無藏私地教授給我們。
許哲彥老師表示,感謝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的大力支持與補助。剪黏工藝為複合媒材,融合雕塑、剪貼與彩繪,要能掌握媒材,並加以妥善利用,才能成為構建出色的作品。也需要長期的學習積累與吃苦耐勞,能耐心沉穩心性剪裁磁片,也要能忍受風吹日曬在屋頂上工作,經由扎實累積的基本功底,方能成就的本領。如今願意學習這項傳統技藝的年輕人已不多見,但即使如此還是盡其所能開班授課,大力推廣剪黏工藝,希望傳統工藝能夠延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