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小事.盡在觀傳媒

怕輸在起跑點?兒福聯盟調查揭台灣家長三大焦慮來源

圖/兒福聯盟提供
圖/兒福聯盟提供

【記者朱立君/綜合報導】
隨著新學期將近,兒童福利聯盟發布《2025年台灣家長育兒焦慮調查報告》,針對全台1,090位育有12歲以下孩子的家長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家長擔心孩子學習落後,並面臨教育、經濟及社會期待三重壓力,整體育兒焦慮情況相當普遍。

教育焦慮:補習先修成常態

調查發現,高達79.7%的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66.2%因孩子表現不如預期而感到憂慮。這份焦慮反映在孩子的課外安排上:65%的學童參與補習或才藝課程,其中19.8%甚至要到晚上八點後才下課,睡眠嚴重被壓縮;55.8%的孩子上才藝班,其中18.1%同時學習三項以上才藝。

兒盟指出,教育焦慮從孩子出生便已存在。0至6歲孩子的家長教育焦慮平均分數為17.82分(滿分28分),7至12歲家長為17.84分,顯示焦慮情緒長期普遍存在。超過六成家長(61.5%)會安排子女提前學習非當下學齡課程,如國小前先修正音班,或在國中前修讀進階課程。

經濟焦慮:物價高漲壓力倍增

物價持續上升,家庭育兒負擔同步加重。調查顯示,98.8%的家長感受到物價上漲,93.6%表示已對家庭造成影響。近六成家庭(58.8%)每月投入數千至上萬元於補習或才藝課程,若家中有兩名以上子女,支出更是倍增。

兒盟分析,支出越高的家長,其教育焦慮分數也越高,顯示經濟壓力與教育焦慮交互作用,讓許多家庭陷入惡性循環。

圖/兒福聯盟提供
圖/兒福聯盟提供

社會期待:父母承受「完美教養」壓力

除了教育與經濟,父母也面臨外界對「完美教養」的期待。調查顯示,81.9%的家長認為「孩子出問題會被怪罪是父母沒教好」,48.8%認為社會期待父母「不能犯錯」。六成四家長經常懷疑自己是否是好父母,38%直言孩子是壓力來源,更有31.9%坦言「若能重新選擇,不會想生小孩」。

兒盟建議:三大行動減緩焦慮

針對家長普遍的焦慮情況,兒福聯盟提出三項行動建議:

  1. 家長自我調適:透過焦慮自評量表檢視壓力,並留時間給自己放鬆,嘗試以長遠視角看待孩子成長。

  2. 教育制度改善:建議主管機關參考國外經驗,減少過度競爭,例如以觀察與報告取代大量考試,避免過度以分數評斷孩子。

  3. 延伸育兒政策:呼籲政府將育兒支持從學齡前延伸至國小學童,如提高稅務扣除額、延長育兒津貼發放年齡,並建立企業支援育兒的制度。

    圖/兒福聯盟提供
    圖/兒福聯盟提供

兒盟強調,若要減緩育兒焦慮,必須從制度支持與社會氛圍著手。唯有讓孩子的成長不再建立在「比較與恐懼」,而能以「探索與幸福」為核心,才能真正陪伴家長與孩子走出焦慮泥沼。

分享這篇內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