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小事.盡在觀傳媒

古代神醫用針灸,真有那麼神?針灸也可以治內科?

「針灸施作過程由合格中醫師執行,並遵循衛生與安全規範。」圖/unsplash
「針灸施作過程由合格中醫師執行,並遵循衛生與安全規範。」圖/unsplash

在古代醫學典籍中,針灸常被視為重要的治療技術之一,不僅用於緩解外傷與疼痛,還能協助調理身體功能。那麼,針灸真的如傳說般神奇嗎?它是否也能應用於內科領域?Dr.Nice新悅中醫李崇銘中醫師在接受訪問時,從中醫理論與現代研究的角度,提供中立、專業的解讀。

千年技術的起源

李醫師表示,針灸的歷史可追溯至上古時期,最早的工具是「砭石」,主要用於放血與排膿。隨著冶金技術發展,針具逐漸演變為銅針、金針與銀針。《黃帝內經》則首次完整記錄了經絡學說與針灸方法,奠定了後世的操作基礎。

「在中醫觀點裡,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與臟腑功能息息相關。」李醫師指出,若氣血運行不暢或陰陽失衡,可能導致身體不適。針灸透過刺激特定穴位,可協助調整氣血運行與經絡狀態,進而支持身體功能。

可能應用的範圍

在臨床上,針灸不僅用於肩頸、腰背不適等肌肉骨骼問題,也可在專業評估後,作為部分內科症狀的輔助治療,例如:

  • 消化系統:胃部不適、消化功能下降

  • 呼吸系統:鼻部敏感、呼吸道相關不適

  • 情緒與睡眠:入睡困難、情緒緊張

  • 婦科相關:經期不適、更年期調理

  • 代謝管理:體重控制、血糖調節輔助

李醫師提醒,針灸的效果因人而異,需由合格中醫師依據患者的體質、症狀與病史,進行辨證論治與個別化選穴。

科學觀點下的針灸

現代醫學研究也對針灸機制進行觀察。例如:

  • 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顯示,刺激部分穴位時,大腦相關功能區可能發生變化

  • 部分研究發現,針灸可能影響自律神經系統、促進腸道蠕動

  • 有研究顯示,針刺過程可促進內啡肽釋放,與疼痛調節相關

然而,李醫師強調,這些研究屬於機制性或初步研究,並不代表適用於所有人,也不能替代必要的西醫治療。

專業、安全與配合治療

「針灸必須由合格的中醫師操作,並遵守衛生與安全規範。」李醫師指出,不當施針可能導致不適,因此切勿自行嘗試。針灸更常與其他治療方式搭配,例如中藥調理、生活作息改善,以及必要的醫療處置,以達到更好的健康管理效果。

李醫師最後提醒,對針灸有興趣的民眾,應先諮詢專業醫療人員,確認是否適合自身狀況,再接受正規治療,才能在安全的前提下獲得最大益處。

本文為Dr.Nice新悅中醫李崇銘中醫師提供
更多資訊:https://www.drnice.com.tw/products2_detail/82

分享這篇內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