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小事.盡在觀傳媒

雲林神工傳藝傳形不息特展    即日起在文觀展覽館展出

雲林神工傳藝傳形不息特展    即日起在文觀展覽館展出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觀傳媒雲林新聞)【記者簡勇鵬/雲林報導】雲林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的2025神工傳藝特展,自今8月1日至13日,以「傳形不息」為策展主題,在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一樓展覽館隆重展出,也特在今(1)日邀請全縣21位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與保存團體共同參與,展出涵蓋16項工藝類別的近80件精選作品,全面展示雲林傳統工藝的文化層次與技術底蘊。

雲林神工傳藝傳形不息特展    即日起在文觀展覽館展出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雲林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的2025神工傳藝特展,自今8月1日至13日在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一樓展覽館展出。(圖/記者簡勇鵬攝)

今(1)日上午的展覽開幕儀式由縣長張麗善主持,並為三位新登錄的無形文化資產及保存技術保存者正式頒證,包括專精傳統風箏製作的侯順政、擅長泉福派粧佛工藝的蔡炯容,以及投入大木作技術保存與教學的林山田;而這三位藝師皆長年深耕技藝現場,並於傳統工法基礎上持續實踐、創新與傳承,充分體現「做中學、學中傳」的工藝精神;另外,同時登錄的還有水汴頭崇賢寺「崙背詔安客庄迎暗境」民俗活動,授證儀式將循往例於民俗現場另行辦理。

雲林神工傳藝傳形不息特展    即日起在文觀展覽館展出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縣長張麗善為傳統風箏製作的侯順政、擅長泉福派粧佛工藝的蔡炯容,以及投入大木作技術保存與教學的林山田等三位新登錄者頒證。(圖/記者簡勇鵬攝)

除了新登錄的保存者,今年參展作品更橫跨傳統彩繪、剪黏工藝、錫工藝、粧佛、交趾陶、紙塑神像、風箏、北港金聲順開路鼓、轎前吹、燈籠工藝、白鶴獅製作技術、龍獅製作技術、獅頭製作、大木作技術、鑿花技術、藝閣等16項技藝領域,展現雲林無形文化資產的高度多元與深厚底蘊。從神像雕繪的細膩神情,到藝陣與鼓樂背後的節奏記憶,每一件作品皆凝聚保存者的匠心與經驗,呈現出地方信仰、生活美學與文化精神的共構樣貌。

雲林神工傳藝傳形不息特展    即日起在文觀展覽館展出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傳形不息策展涵蓋16項工藝類別的近80件精選作品,每一件展出作品背後,不僅是技術的表現,更是一段時代記憶的沉澱與文化情感的延伸。(圖/記者簡勇鵬攝)

縣長張麗善指出,雲林擁有深厚的宗教文化,「神工傳藝」系列展自創辦以來,始終以保存、傳承與推廣無形文化資產為目標,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的創作品值得大家肯定,透過策展平台的建立,讓剪黏、彩繪、大木作小木作、鑿花、粧佛以及燈籠、藝閣等,林林總總的技藝從廟宇樑柱、地方陣頭、師徒工坊透過展覽,走向更多人的視野。

張麗善表示,非常難能可貴的,我們今年新增三位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風箏製作的侯順政老師、大木作的林山田老師及粧佛的蔡炯容老師,他們展現文化技藝的才華與深厚的功力,也希望藝術保存者能將他們的技藝、精神及態度傳承下去,一代傳一代,讓藝術及傳統文化綿延不絕。

雲林神工傳藝傳形不息特展    即日起在文觀展覽館展出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縣長張麗善肯定藝術保存者的承藝精神,在其傳承之路,看見記憶的脈動和心念,讓藝術及傳統文化綿延不絕。(圖/記者簡勇鵬攝)

文觀處長陳璧君指出,這次展出涵蓋16項工藝類別的近80件精選作品,每一件展出作品背後,不僅是技術的表現,更是一段時代記憶的沉澱與文化情感的延伸;乃特別邀請民眾在8月1日至13日蒞臨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展覽館,共同走進工藝殿堂,見證雲林匠藝傳承的風華盛宴,體驗這些珍貴技藝如何於時代脈動中「傳形不息」;同時展覽期間也推出「匠藝實境課」體驗活動,安排林朝金老師親自指導「木雕工藝雕刻體驗」,以及侯順政老師帶領「風箏製作體驗」,讓民眾在保存者親授下動手實作,從實境中體會傳統工藝的技藝之美與人文價值,讓展覽不僅可看、更可親近、可體驗,進一步深化文化參與感。

分享這篇內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