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學理教授(前臺師大發言人/所長)
綠營發起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免投票,涵蓋24位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但在今(7/26)日全數未獲通過,無有任何一人遭到罷免。
此次投票結果的背後,不僅是對《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在制度設計上的現實檢驗,也反映出台灣政治生態中,多重力量相互作用的複雜圖景。筆者現謹就五大維度,作成如下的綜合評論:
一、制度門檻效應:綠營註定敗北
《選罷法》第90條規定,罷免案須同時滿足「同意票數>不同意票數」與「同意票數≥選區總選舉人25%」兩項要件。此「雙重門檻」設計,有助於防止藉由小規模的動員,即可輕易推翻當選者,進而維持政府穩定運作。這表明,當純粹的「政治動員」,無法吸引足夠的選民參與時,「雙重門檻」制度即會啟動其保護功能。
此回,綠營「大罷免」並非著眼於被罷免者的問政/施政表現,而是以集體的「扣帽子」方式,導致罷免機制一夕淪為政黨工具,在明顯缺乏正當性與公信力的前提下,不但激化了政黨對抗,也使台灣人民因為被莫名地置於兩極,而引發中間選民的強烈反感。
二、投票行為與民意態度:熱度難被轉化為行動
大罷免案雖吸引國際媒體高度關注,但中間選民在缺乏足夠理由、資訊或動機時,反傾向於以「不參與」來維持現狀,凸顯強烈的「現狀偏好」特性。再者,經由特定的媒體、帶動者、鼓吹者,雖確實掀起情緒高漲,但因為「師出無名」,而難能被轉化為普遍的支持行動,此顯示綠營在負面訊息動員與實際參與之間,顯然存在著大幅落差。
就政治心理學的角度而論,當「主訴議題」過於極端時,中間選民就往往傾向於迴避參與。此回,部分年輕選民甚至在社群平台表達其對於政黨操弄的厭倦,而未積極前往投票,這正是「民主疲勞」與「工具化警戒」產生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政治動員的抵消效應:三方博弈的平衡態
本次罷免呈現國民黨(藍營)、民進黨(綠營)與民眾黨(白營)三方的全面動員。藍營主打「反惡罷」、強調民進黨執政過失;綠營將罷免持續連結「抗中保台」的情緒動員;白營則適時介入,或助力藍營立委,或強調中立理性。各方的街頭宣講、社群發動與名人輔選形成高強度攻防,最終,綠營則因為被視為:極端操弄「抗中保台」,而加劇了選民的疲乏感,難以開出同意罷免票數。
另則,地方首長在本次罷免中扮演要角:台中市長盧秀燕請假助戰、蔣萬安掃街為王鴻薇站台,新竹市長高虹安雖遭停職,但支持者依舊活躍。此種地方、立委與市長聯動的「多層次動員網絡」,不單單提升了「無端惡遭罷免」的議題可見度,也進一步固化了反罷免的投票率。
四、社會心理與國際環境:超越台灣在地的影響因素
因為過度政治化與罷免工具化而導致的「民主疲勞」,是泛綠邊緣選民冷感的重要心理背景。當罷免不再被視為真正的問責機制,而成了政黨權力爭奪的戰場,不樂見劇烈政治變動的泛綠邊緣選民,便傾向於選擇對當家執政的民進黨「袖手旁觀」。
另則,經濟焦慮與國際局勢亦是關鍵影響因素:美國關稅政策懸而未決、激化的兩岸緊張,更是將人民生計與安全帶入罷免連帶結果及效應的考慮,此使得面對經濟前景與區域安全雙重壓力的泛綠邊緣選民,在選擇「高風險」或「生存優先」的考量下,傾向於審慎投票或不去投票。
五、未來啟示:民主深化與制度完善的雙重課題
此次大罷免全數遭到否決,對綠營自是一記重大警鐘。另對各政黨而言,則均應反思如何避除罷免的工具化傾向,以使得民主信任不會被常態化的罷免濫用而遭到侵蝕;對此,立法院或應速予檢討罷免機制及門檻設定,以防止罷免的被工具化。
與此同時,台灣公民社會的成長同樣關鍵。若非由政黨主導,而是由「真正的」公民團體、專業協會和社區組織共同承擔監督與問責功能,罷免才能如實地貼近公共利益。台灣唯有在制度與成熟公民社會並行的路徑上不斷精進,才能真正實現「既享有直接民主,又不失多元、理性與堅實穩定」的雙重果效。
政客與民意角力 – 綠營「大罷免」全遭否決
文/夏學理教授(前臺師大發言人/所長)
綠營發起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免投票,涵蓋24位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但在今(7/26)日全數未獲通過,無有任何一人遭到罷免。
此次投票結果的背後,不僅是對《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在制度設計上的現實檢驗,也反映出台灣政治生態中,多重力量相互作用的複雜圖景。筆者現謹就五大維度,作成如下的綜合評論:
一、制度門檻效應:綠營註定敗北
《選罷法》第90條規定,罷免案須同時滿足「同意票數>不同意票數」與「同意票數≥選區總選舉人25%」兩項要件。此「雙重門檻」設計,有助於防止藉由小規模的動員,即可輕易推翻當選者,進而維持政府穩定運作。這表明,當純粹的「政治動員」,無法吸引足夠的選民參與時,「雙重門檻」制度即會啟動其保護功能。
此回,綠營「大罷免」並非著眼於被罷免者的問政/施政表現,而是以集體的「扣帽子」方式,導致罷免機制一夕淪為政黨工具,在明顯缺乏正當性與公信力的前提下,不但激化了政黨對抗,也使台灣人民因為被莫名地置於兩極,而引發中間選民的強烈反感。
二、投票行為與民意態度:熱度難被轉化為行動
大罷免案雖吸引國際媒體高度關注,但中間選民在缺乏足夠理由、資訊或動機時,反傾向於以「不參與」來維持現狀,凸顯強烈的「現狀偏好」特性。再者,經由特定的媒體、帶動者、鼓吹者,雖確實掀起情緒高漲,但因為「師出無名」,而難能被轉化為普遍的支持行動,此顯示綠營在負面訊息動員與實際參與之間,顯然存在著大幅落差。
就政治心理學的角度而論,當「主訴議題」過於極端時,中間選民就往往傾向於迴避參與。此回,部分年輕選民甚至在社群平台表達其對於政黨操弄的厭倦,而未積極前往投票,這正是「民主疲勞」與「工具化警戒」產生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政治動員的抵消效應:三方博弈的平衡態
本次罷免呈現國民黨(藍營)、民進黨(綠營)與民眾黨(白營)三方的全面動員。藍營主打「反惡罷」、強調民進黨執政過失;綠營將罷免持續連結「抗中保台」的情緒動員;白營則適時介入,或助力藍營立委,或強調中立理性。各方的街頭宣講、社群發動與名人輔選形成高強度攻防,最終,綠營則因為被視為:極端操弄「抗中保台」,而加劇了選民的疲乏感,難以開出同意罷免票數。
另則,地方首長在本次罷免中扮演要角:台中市長盧秀燕請假助戰、蔣萬安掃街為王鴻薇站台,新竹市長高虹安雖遭停職,但支持者依舊活躍。此種地方、立委與市長聯動的「多層次動員網絡」,不單單提升了「無端惡遭罷免」的議題可見度,也進一步固化了反罷免的投票率。
四、社會心理與國際環境:超越台灣在地的影響因素
因為過度政治化與罷免工具化而導致的「民主疲勞」,是泛綠邊緣選民冷感的重要心理背景。當罷免不再被視為真正的問責機制,而成了政黨權力爭奪的戰場,不樂見劇烈政治變動的泛綠邊緣選民,便傾向於選擇對當家執政的民進黨「袖手旁觀」。
另則,經濟焦慮與國際局勢亦是關鍵影響因素:美國關稅政策懸而未決、激化的兩岸緊張,更是將人民生計與安全帶入罷免連帶結果及效應的考慮,此使得面對經濟前景與區域安全雙重壓力的泛綠邊緣選民,在選擇「高風險」或「生存優先」的考量下,傾向於審慎投票或不去投票。
五、未來啟示:民主深化與制度完善的雙重課題
此次大罷免全數遭到否決,對綠營自是一記重大警鐘。另對各政黨而言,則均應反思如何避除罷免的工具化傾向,以使得民主信任不會被常態化的罷免濫用而遭到侵蝕;對此,立法院或應速予檢討罷免機制及門檻設定,以防止罷免的被工具化。
與此同時,台灣公民社會的成長同樣關鍵。若非由政黨主導,而是由「真正的」公民團體、專業協會和社區組織共同承擔監督與問責功能,罷免才能如實地貼近公共利益。台灣唯有在制度與成熟公民社會並行的路徑上不斷精進,才能真正實現「既享有直接民主,又不失多元、理性與堅實穩定」的雙重果效。
閱讀更多
政客與民意角力 – 綠營「大罷免」全遭否決
零角度下偷襲近角成功 邦馬媞做功課收成果
挺過4/26被指動員外籍人士上凱道爭議 鄭正鈐:感謝支持、守住正義
台灣民主史上最大規模罷免案失敗 25席藍委、高虹安全數留任
這家「醫療級托嬰中心」奶娃畢業了 院長爸爸幫2歲畢業生撥穗萌樣曝光
愷式好米推出爵餉米 重現古早農法掀起米食新風潮
投票日變驚魂記 桃園平鎮暖警助迷途老翁回家
新藍圖連線:執政黨須正視主流民意用行動投下不信任票
(有影片)/父愛如山!和美鎮表揚32位模範父親 傳遞感恩與榜樣力量
UEIS聯合國際學校
2025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
2025藝術自造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