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傳媒台北新聞)【記者蔡宇辰/台北報導】高齡駕駛事故頻傳,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7月15日舉辦「高齡駕駛管理政策行不行?交通傷害防治與長者行動權平衡研討會」,會中公布最新統計分析,75歲以上高齡駕駛造成脆弱用路人死亡的風險是年輕族群的2.44倍,數據並顯示,實施高齡換照制度以來,75歲以上駕駛事故量並無顯著下降。
探討高齡駕駛者與其它用路人之事故傷害,北醫大公共衛生學院傷害防治學研究所白志偉教授研究團隊分析警政署2011年至2023年交通事故資料庫共逾42萬6千起汽車事故案例,其中以41至64歲駕駛223,303人最多,75歲以上駕駛則有6,166人。白志偉教授表示,分析數據發現,75歲以上高齡駕駛造成行人死亡率為各年齡層最高,是41至64歲族群的2.44倍,且隨著駕駛年齡越高,行人死亡創傷風險也越高,其中65歲駕駛每增加1歲,行人死亡事故風險增加了4.5%,75歲駕駛每增加1歲,行人死亡創傷風險則大幅提高了11.3%;研究團隊並發現,高齡駕駛造成的自身傷害也與年紀呈正成長,統計65歲以上汽車駕駛每增加1歲,自身死亡創傷風險分別增加了8.8%。
白志偉指出,交通部2017年實施高齡換照管理制度,主要希望維護年長者行車安全並保障用路人交通安全,但檢視資料庫數據發現成效有限,包括65至74歲及75歲以上汽車駕駛所造成的交通事故並未有顯著下降。值得注意的是,無照駕駛衝擊用路人的安全,一旦高齡又無照駕駛造成的傷害更是倍數以上成長,以65至74歲駕駛者為例,無照駕駛比有照駕駛造成行人、單車族及機車騎士等脆弱用路人死亡事故風險增加1.82倍,75歲以上則提高為3.18倍,白志偉教授進一步分析,單就造成行人死亡交通事故來看,75歲以上的無駕照者則為41至64歲無駕照者的3.25倍。
白志偉指出,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高齡駕駛的視力、反應及認知皆會退化,同時影響判斷力,雖然高齡駕駛管理制度目前成效不顯著,但方向正確也有其必要性,建議政府也應強化現行道路工程環境,例如路口設置左轉時相的必要性,以減少高齡駕駛左轉須判斷對向來車距離及速度之負擔,而建置交通庇護島,加大汽車駕駛轉彎弧度,開闊視線、避免死角。此外,也應更普及大眾運輸,增加高齡長者出行的便利性,同時降低長者對私人運具之依賴性。白志偉教授強調,政府在思考如何改善高齡駕駛管理機制的同時,搭配相關配套,不僅更顯成效,對行人安全也會更有保障。。
北醫大衛政中心舉辧研討會,從高齡駕駛管理制度、事故傷害分析、藥物與疾病對駕駛風險的影響等面向,剖析高齡駕駛制度的現況與挑戰,希望彙集學者專家意見,找出兼顧高齡者行動需求與整體交通安全的平衡對策,期盼打造一個更安全、友善的高齡交通支持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