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小事.盡在觀傳媒

非典型原住民聚落 「原來。紅土上的移民」訴說大肚山的包容

非典型原住民聚落 「原來。紅土上的移民」訴說大肚山的包容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中都新聞)【記者謝佩吟/台中報導】距離台中七期不到30分鐘車程,大肚山上一個曾經被建商遺棄的社區,如今成為一個有趣的的非典型原住民聚落,在這裡購屋的成本低,房租也低,因此,聚集了許多離鄉背景,從全台各個部落來的原住民,為了下一代的教育和生活在此定居,而代價是離開了部落,許多年輕原住民甚至不會講母語,遺失的文化在大肚山的家「立全社區」,用一種獨有的方式,從建築到居民間的聯誼活動中,展露原民文化。

「哪裡來的?告訴我們…」

夜晚,大肚山上傳來部落的歌聲,歌聲中帶著一點生澀。

來自不同族群,共同居住在這兒的人們,圍成圈手拉著手,這個夜晚,讓平常各自忙於工作的鄰居們難得相聚在一起,跳著不熟的山地舞,喝著歌兒;歡笑聲中,有人是第一次體驗原住民文化,還有更多來自山上的原住民,在歌舞中,尋找著遺失的文化。

立全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陳達成:「我們這裡都是外面搬進來的,有很多原住民、閩南人、還有客家人、新移民,因為房子蓋的品質不好,賣不出去,那時候剛搬進來,真的哎呀呀,很可怕。」

這裡是立全社區,距離台中七期不到30分鐘的車程,一個位在大肚山上的非典型原住民聚落,當年在股市萬點的時代,因為施工品質不良,被建商遺棄的社區,如今搬來了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還有新移民,特別的是,在這塊土地上,竟然居住著高達43戶的原住民,來自不同部落,唯一的共通點是離鄉背景,來到台中打拚。

古勒勒說:「我們已經沒有文化了,已經不知道家在哪裡。」

遺失的文化,在大肚山上找到和部落相似的生活步調,來自不同部落的原住民們,在此定居為生活打拚,共同為「生存」而奮鬥,只是對於山裡來的原住民二代、三代而言,在這場生存之戰中的代價,遺失的是民族文化。

古勒勒:「有想過去回尋根,只是已經來不及了,部落的長輩也不太願意多談。」

一個曾經拿下全臺第一的環保社區、同樣也是曾經被建商遺棄的社區,在這裡,因為地理環境、人文條件,吸引了外來人口移居,回不去的山林,在大肚山寫下生命篇章,彷彿承襲著大肚山的包容,紅土上的移民們彼此照顧、成為台中最美的風景。

分享這篇內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