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小事.盡在觀傳媒

【峰吹草動】儘快查明疫苗致死的「危險因子」

3月22日開始,台灣的醫護人員正式開始施打AZ疫苗,但那時疫情還未大爆發,因為國外有出現施打後引發血栓的副作用,許多第一線醫護都在觀望,指揮中心還擔心打氣不佳,可能還會有保存期限的問題,但當時指揮中心輕描淡寫沒對為何打疫苗致死釋疑,以致6月15日各縣市全面施打,再傳出有不少年長者施打後死亡,打是不打又開始糾結。

 陳時中表示這種施打後死亡情事,各種可能都有,整體而言,就國外資料來看,也有一定死亡數,不能排除有關聯,但整體而言還是利大於弊,還是建議民眾要施打,但死亡原因仍要到救濟專家委員會討論。

台灣從5月18日爆發的這波疫情以來,死亡人數已經超過500人,指揮中心公布的死亡原因,都指向年長者和有慢性病史居大多數,但也有30餘歲死亡者原因不明,如今施打後死亡案例也隨著大規模開打而增加,指揮中心不應該只是拿著國外死亡數做比較淡然處之,應該更細部了解究竟施打AZ或其他新冠肺炎的疫苗,會與那些病史的「危險因子」產生嚴重排斥,並且要盡快讓即將要施打的類別人群知道以作為判斷。

以國際疫情發展的態勢來看,打疫苗已經讓原本高居世界確診人數第二位的美國重啟新生活,是因為有些州訂了打疫苗送50元美金的獎勵政策,另外近期赴美潮湧現,機票較1-4月平均銷售成長3倍以上,一般認為有大多數人是前往美國打疫苗,香港國泰航空為鼓勵香港市民接種疫苗,推出接種者有機會可在全新空中巴士客機上舉辦私人派對,以及以贈送里程數為獎項,但台灣官方則禁止以醫療名目揪團。

台灣如果沒有日本贈送的120萬劑AZ疫苗,以及美國250萬劑莫德納,其實採購方面目前應該已經是只聽疫苗聲、沒見疫苗來的狀況,但是對於疫苗接種副作用乃至導致死亡,又讓更多無辜的長者死得不知原由,以疫情發展趨勢來看,疫苗仍然是終結疫情的解方無庸質疑,需求量不僅來源增加要快還要顧及安全,指揮中心應該更快速精準對某些具有危險因子者提出警示才是。

(作者為資深媒體工作者)

分享這篇內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