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小事.盡在觀傳媒

癌王-胰臟癌 長庚內視鏡超音波可精確診斷

【記者惲朋/嘉義報導】素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因腫瘤較小,且周圍有許多血管包圍,傳統經皮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導引進行胰臟腫瘤切片,會有較高的出血風險且診斷率較低,嘉義長庚醫院引入「內視鏡超音波」可精確診斷,並進一步治療。

嘉義長庚醫院近期有一位80歲老先生,因黃疸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胰臟頭側有個2公分腫瘤壓迫膽管,造成膽管阻塞併發黃疸。因腫瘤較小,且周圍有許多血管包圍,傳統經皮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導引進行胰臟腫瘤切片,會有較高的出血風險且診斷率較低。

經主治醫師陳俊憲與病患、家屬討論後,選擇使用「內視鏡超音波」導引進行胰臟腫瘤切片,並順利取得檢體,後續病理報告確診是罹患了素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之後立即轉診至腫瘤科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胃腸科的陳俊憲醫師表示,內視鏡超音波顧名思義就是在消化道內視鏡前端裝置一個縮小的超音波探頭,經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將超音波送至病灶周圍就近觀察,此舉不但可避免傳統經皮超音波容易受腸氣或骨頭干擾的缺點,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同時對病灶進行抽吸、切片或注射藥物。

陳俊憲醫師指出,胰臟病灶臨床上一般可先初步區分為實體腫瘤或囊腫。實體腫瘤包含最令人聞之色變的胰臟癌、神經內分泌腫瘤、偽腫瘤;囊腫則包含單純水泡、漿液性囊腫、黏液性囊腫 、偽囊腫。有時候實體腫瘤壞死後,中心也會造成類似囊泡的構造。臨床醫師並無法從影像上直接判斷良惡性,只能告訴病人最像是哪一種,癌症的機率高不高。

陳醫師說,內視鏡超音波在胰臟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有其重要的地位,除了改善傳統超音波檢查的困難外,還可以幫助對胰臟腫瘤有很好的鑑別診斷,並大幅降低穿刺或切片的風險。

分享這篇內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