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帶2歲的王小弟弟就醫,主訴王小弟弟自1歲半開始,常在半夜哭鬧醒來,需要媽媽抱著安撫才能再入睡。成大醫院兒童睡眠專科醫師陳致嘉表示,有不少1~3歲的小朋友,睡到半夜哭鬧醒來,讓家長很困擾而求診。
陳致嘉指出,會造成這種半夜哭鬧醒來的狀況,其中最多數與非快速動眼期異睡症有關,其它則可能是兒童行為性失眠、作惡夢,或是其它原因;陳致嘉強調,若是非快速動眼期異睡症一般預後相當好,隨著年紀漸長也會改善。
根據統計,約40%兒童有過非快速動眼期異睡症,其中包括混淆式覺醒、夜驚與夢遊,通常是因為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好而誘發,與精神壓力並無直接關係。
陳致嘉說,非快速動眼期異睡症算是一個良性症狀,可以增加兒童睡眠或定期喚醒等行為治療方法來改善,一般會隨著年紀漸長而改善;陳致嘉提醒,確認誘發因素,以確保兒童安全,例如睡眠呼吸疾病可能被引發,必須及早處理。
兒童行為性失眠則好發於任何年紀的兒童,陳致嘉表示,人類睡眠一個晚上會醒過來2~6次,當兒童醒來之後無法自行入睡,就有可能會有這樣的問題,因此,治療目標為教會兒童自行再入睡,包括標準式削弱法或是漸進式削弱法等方式。
陳致嘉指出,處理兒童睡眠的第一步,應該要建立好兒童的睡眠衛生習慣,包括建立一致的睡眠時間;建立睡眠常規,睡前1小時避免使用電視、電子設備、網路等,但可以讀書、聽音樂,或是玩一些安靜的玩具。
建立適合睡覺的環境,安靜,昏暗,室溫約23~25度;在睡前可以使用一些點心,但要避免過甜或是巧克力等食物。在白天規則運動,夜晚則避免劇烈運動。
白天一起床即打開窗戶或是戶外活動,但傍晚後應減少過量的燈光,如果晚上很難睡覺,應考慮減少午覺。減少咖啡因等刺激性物品使用,包括可樂、咖啡、茶、巧克力等。
陳致嘉強調,如經過睡眠衛生習慣的調整,仍有睡眠問題,建議求診兒童睡眠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