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3D仿真器官 慰藉器捐大愛家屬

台灣於1968年成為亞洲實行第一例器官移植(腎臟移植)的國家,近幾年器官移植醫學蓬勃發展,讓器官衰竭的病人燃起一線希望,更多期盼,能透過器官移植延續生命。

台灣採取器官捐贈機制為自願捐贈(Opt-in),即為器官的來源為病人生前簽屬器官捐贈同意書,或是家屬同意之,死後才可摘取器官。而從研究文獻中指出捐贈者家屬捐贈的考量因素為病人生前曾表達過意願,或是家屬曾聽過或是具有器官捐贈的認知而促成器官捐贈的可能性;因此,積極向民眾宣導,對於器官捐贈多加認識了解有其必要性。

奇美醫學中心醫療副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田宇峯表示,奇美醫學中心自民國88年完成第一例器官捐贈移植手術,迄今已邁入第21年,器官勸募個案達兩百餘例。

          
奇美醫學中心將玉米粉為原料的3D列印器官,放置予捐贈者大體上。
(圖/奇美醫學中心提供)

而照顧捐贈者家屬的心情也是首要任務,奇美醫學中心從105年12月底開始,也將3D列印技術應用於捐贈者身上,迄今已達27例,共96個器官(腎臟45個、肝臟26個、心臟21個、胰臟4個),以玉米粉為原料,採用3D列印技術製作出仿真的器官,於手術後放回捐贈者體內,讓捐贈者的家屬心靈得到更多的慰藉。

在整個器官捐贈工作中,社工師是主要與家屬協力的專業人員,除了適時向家屬提供「器官捐贈」的醫療選項,最主要是陪伴家屬經歷病人即將死亡的事實,給予家屬情緒支持、心理輔導,以及後續的追蹤關懷。

協助家屬為死亡尋找一個正向積極的意義,與器官捐贈連結,並引導家屬建立新的生活模式,最終目標是期待家屬可自我療癒,並邁向復原之路。

奇美醫學中心為配合衛生福利部推動全國器官捐贈之風氣,於109年9月7日至11日,假奇美醫學中心第一醫療大樓一樓大廳舉辦器官捐贈宣導系列活動,藉由擴大參與層面來增加社會共鳴與迴響。

              
民眾踴躍參與器官捐贈宣導活動。
(圖/奇美醫學中心)

另外,結合安寧療護宣導活動,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讓民眾對器官捐贈及安寧療護有更深層的認識。此外,運用LINE社交應用軟體發揮社群網絡傳遞的力量,擴大社會大眾對於器官捐贈理念之認同,響應宣揚器官捐贈風氣,讓大愛精神在社會中蔓延開來。

109年9月12日於奇美醫學中心第三醫療大樓一樓中庭,舉辦專屬於捐贈者家屬的『器官捐贈家屬關懷支持團體』活動,以捐贈者的生命故事影片,一起緬懷捐贈者,帶領捐贈者家屬彼此相互分享交流,從中得到撫慰及支持,透過團體動力尋求意義,走向復原之路,並更肯定家屬當時器官捐贈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