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湖萡子寮老中青三代樂活 再現夢幻漁村淺海捕撈技術

雲林縣四湖鄉萡子寮西岸居民於冬至前後聚集捕撈南下過冬的高經濟魚種-烏魚,這樣的近海漁業史已有百年,蘊含豐富的漁村生活軌跡,包括因海岸與村莊距離遙遠,為把握野生烏魚來汛,只能在沿海沙洲搭建的「烏倉寮」和50年代捕撈作業中最主要的運輸工具「海上竹筏」。新漁港完工後,交通便利許多,「烏倉寮」和「竹筏捕烏魚」的生活記憶與技藝因此逐漸消失,在地居民為了找回過去勇敢、不畏艱難的精神並傳承價值與傳統,特別在縣府文觀處社區營造計畫輔導下,於今年暑假再次召募庄內老中青學員及來自全台大專青年參加四天三夜(7/31-8/3)的體驗夏令營,由耆老實地教導「漁村捕撈技術」及修復「烏倉寮」和「竹筏船」,活動於109年08月03日上午10時於溼地防風林旁辦理成果展,由雲林縣副縣長謝淑亞、縣議會副議長蘇俊豪、四湖鄉長蘇國瓏、台塑企業Formosa 樂活圈組長劉耀文、文觀處副處長陳美燕、萡東村長蔡老列與村內多位耆老及來自全國13所大專院校、高中共25位學生共同參與漁網編織及竹筏泛舟成果發表。

副縣長謝淑亞表示,雲林縣社區總體營造計畫至今已進行20多年,目前即將邁入300個社區共同參與社造相關計畫,雲林縣社造計畫在全國評核成績都是名列前茅,且地方參與度日益擴大。位於四湖鄉萡子寮的西岸沙洲過去是臺灣海峽淺海漁產最優質的區域,潛藏豐富的文史與西濱自然生態,本年度縣府向文化部申請「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提案核定由四湖鄉萡子寮城鄉發展協會執行本縣青年基地亮點計畫(滿天青計畫),辦理〈夢幻漁村文史創生–青年飛翔〉夏令營,發揮無間斷陪伴支持力量,整合多面向的資源,期望喚醒居民對社區環境、社區特色的關注,凝聚共同意識,展現雲林最獨一無二的生命力。
 
文化觀光處副處長陳美燕提到,近幾年補助協會辦理「烏倉寮重建體驗夏令營」及「海上竹筏重現夏令營」,在當地造成極大的迴響與認同,越來越多居民及耆老看著「防風林中的烏倉寮」和「失傳一甲子的竹筏」,喚醒塵封已久的記憶,也找回海口家戶間的情感,除了「烏倉寮」與「竹筏船」的記憶外,西海岸先民來台後賴以維生的「漁網」,在海上作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因南北海域環境差異及漁產種類的不同,漁網大小種類各有特色,今年在當地耆老及社區成員們的討論下,決定發揚漁民海上捕撈知識技能,將漁村蘊藏的先民智慧呈現在更多人眼前。

四湖鄉長蘇國瓏強調,參與夏令營的當地耆老表示在少年時期幾乎都目睹、參與過父執輩製作烏倉寮跟竹筏,藉由這兩年夏令營帶來的感動激盪及社區成員們的關注,今年決定持續深化,實質傳承近海捕撈技能。夏令營前夕,在地執行團隊萡子寮城鄉發展協會理事長蔡心娜、萡子寮社區工作室執行長蔡茂昌、萡東村蔡老列村長、萡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蔡瑞泉等就帶著庄內村民和耆老忙著準備操作漁網編織、沙洲捕撈任務研習和維護的前置作業,夏令營期間更是三代各司其職,除了看見萡子寮先民與自然奮鬥的應變、老中青三代的合作無間、共創新的在地記憶,也看見小小漁村對自己成為西海岸地方創生基地的遠大夢想。

副議長蘇俊豪表示,這幾年來,在地方村民與各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發掘、培養出許多在地人才,也打造故事亭、旅人驛站、古厝食堂等成為舒適場域,不僅是村民平時休閒空間,更為夏令營活動增色不少,證明找回文化信心的社區營造計畫是從人心出發帶來改造的珍貴過程。最後萡子寮城鄉發展協會理事長蔡心娜表示,夏令營整個任務編組除了萡子寮運營中心、萡子寮社區發展工作室外,還有萡東社區、普天宮也共同參與執行,由社區居民提供食宿給在地國、高中生及來自全台各地包括海洋大學、義守大學、銘傳大學、聯合大學、文藻外語大學、台北科大、正修科大、朝陽科大、華夏科大、長庚科大及西螺農工、虎尾農工、家齊高中等學子,期望藉由各個層面的實作過程,親近海洋、認識海洋、向海洋學習,讓漁民延續好幾世代那不怕苦、不怕難的勇氣與智慧基因傳承給下一代,未來也將持續辦理社區文化深度之旅,讓更多縣內外民眾認識、體驗萡子寮漁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