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小熊現況如何?科博館報你知

【記者葉靜美/台中報導】107年夏天,花蓮縣卓溪鄉南安瀑布附近,一隻找不到黑熊媽媽的小黑熊,意外引起了社會大眾對於臺灣黑熊的關注,也啟發民眾對臺灣野生動物保育議題的省思,108年4月野放至今,南安小熊現況如何?科博館《南安小熊安在否》特展,除介紹小熊被發現、被照顧訓練到野放的歷程。還可以透過展場中的透明顯示器看到南安小熊的生活景象。

南安小熊是臺灣第一次野放脫離母熊的幼熊案例,在臺灣黑熊保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義。科博館即日起到明年3月6日在陽光過道南側推出《南安小熊安在否》特展,搭建南安瀑布模擬場景,展示南安小熊妹Buni使用的訓練工具,如氣味瓶、訊號發報圈、監視器,及南安小熊野放時使用的鐵籠,完整呈現南安小熊被發現、被照顧訓練到野放的歷程。同時第一次在展場中使用透明顯示器呈現臺灣黑熊影像,讓參觀者透過不同視角,看到南安小熊的生活景象。

▲民眾參觀南安小熊特展。
(圖/科博館提供)

展覽分為「來自森林」、「人間落難」、「回家之路」、「我在友熊國」等4個主題,分別介紹南安小熊從被遊客發現、被照顧訓練到返回山林的歷程,展場同時展出高約80公分臺灣黑熊骨骼標本,《南安小熊安在否》特展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黃美秀教授指導與臺灣黑熊保育協會共同策劃。

南安小熊107年夏天被發現後,因久等不到黑熊媽媽,後續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低海拔試驗站展開了為期9個多月「上學」的日子,這也啟動了臺灣首度野生幼熊的照養與野放訓練計畫;為培養小黑熊的求生技能與野性,策展人之一張鈞翔博士提到,在訓練過程中,必須使用賞罰的制約手段來促進其學習「趨」吉「避」凶,例如氣味劑或蜂蜜能吸引熊前來,可作為「趨」的引子;胡椒噴罐、鞭炮、電擊等,則能讓小黑熊迅速學會哪些是必須避開的,例如人類的食物、鋼鐵製的陷阱等。

▲南安小熊和奇蹟般地與小黑熊安然相處的熊麻雞。
(圖/科博館提供)

照護團隊為小熊取了個布農族語的名字「Buni」,意思是健康、美麗。108年4月底,空勤總隊的黑鷹直升機載著滿1歲大的小黑熊Buni前往花蓮卓溪鄉山區的野外棲地野放。小黑熊的兩耳掛上耳標,及「具有延展性設計」的VHF/GPS兩用無線電發報項圈,方便日後追蹤辨識,也可降低被獵捕的風險。

6月底,研究團隊發現GPS訊號有異,在一處乾燥無人的崖邊拾獲項圈,無法繼續追蹤。失聯4個月後,紅外線相機首度在野外拍到小黑熊,雖然消瘦不少,但毛色圓潤,精神良好,顯示她已經完全適應野外生活。策展人之一鄭明倫博士期盼透過此次展覽,讓民眾了解臺灣黑熊所面臨的各種威脅或衝突,也感謝小黑熊的到來,為我們上了一堂紮實的生命和保育課程。

▲架設在棲地的紅外線自動相機首度拍到小黑熊在野外的身影。
(圖/科博館提供)

臺灣黑熊是臺灣體型最大的肉食性哺乳動物,成年體長130-180公分,體重 60-150公斤。主要棲息在1,000-2,500公尺的中海拔森林環境,獨居、不冬眠、會築巢,以日間活動為主,奔跑時速可達30-40公里,可以捕抓像山羌、山羊等獵物。大多以植物為主食,採食青剛櫟與各種水果,也會取食蜜蜂或蟻窩。隨著人為過度的干擾,以及森林逐漸被破壞,目前臺灣黑熊已經瀕臨絕種,估計野外族群數量僅剩下200-600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