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專家籲水稻轉型有機耕作 有助土地永續免稻穗倒伏災損

【記者陳雅芳/彰化報導】極端氣候日趨嚴重,每年六月份的一期稻作收割期常遇連日豪大雨天氣,造成稻穗青黃倒伏發芽、農民搶割青割的稻穀造成農損,明道大學農業系主任劉程煒以學校有機農場累積15年的有機水稻耕作科學數據,呼籲農友轉型有機水稻耕作模式,既可涵養地下水層,又可降低倒伏及青割搶割的農損。

▲學生駕駛的新型犁耙曳引機,較傳統迴轉犁對土壤及環境更友善。
(圖/記者陳雅芳攝,2021.07.04)

近期一期稻作收割期遇到豪大雨產生青割搶割及倒伏農損問題,劉程煒以科學數據提出解方,呼籲慣行農法的水稻農友轉型有機水稻耕作。劉程煒說,極端氣候已成為農業生產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戰,例如今年乾旱後緊接著豪大雨,對於稻米、蔬菜、水果及花卉等農產品生產都造成巨大農損。

▲有機稻米品種台南11號具有產量高、抗病蟲害、抗倒伏及脫粒率低等優點。
(圖/記者陳雅芳攝,2021.07.04)

水稻是補充地下水層最好的栽培模式,彰化為全國最大稻米生產區域,近幾周的豪大雨,許多水稻田發生倒伏或搶割青割的災損。劉程煒說,從科學數據分析,有機稻米使用緩效釋放的有機質肥料,氮肥的作用不像慣行農法速效,但在結穗時卻可以避免頭重腳輕的稻穗因承受不住豪大雨及風災造成倒伏農損。

▲學生仔細觀察栽種的有機稻米曬穀前後的變化。
(圖/記者陳雅芳攝,2021.07.04)

台灣的水田長期使用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導致農地土壤鹽化劣變、地下水源及環境受到汙染、影響自然生態;農藥的施用與殘留也會對農民及消費者的健康造成損害,因此農委會自民國105年即開始推動友善環境農業政策,鼓勵農民轉型為不噴化學農藥、不施化肥、不用基改作物的有機耕作方式。劉程煒說,政府對於轉型有機農業耕種提供了生態保育獎勵及有機農業生產補貼,水稻及蔬菜每年每公頃補助6萬元,其他作物每年每公頃補助8萬元。

▲學生青農助耕團成員曾宇佑農家子弟,課餘常駕駛學校大型農機協助鄰近農民耕作。
(圖/記者陳雅芳攝,2021.07.04)

學生曾宇佑說,學校有機農場選種的水稻品種是台南11號,米質優良風味佳,適合做便當飯及壽司飯。台南11號具有產量高、抗病蟲害、抗倒伏及脫粒率低等優點,是全台栽種面積最大的品種,也是外銷日本的台灣之光。

▲曬穀後要經過日本進口的美白米機及色選機篩選,才能進行真空包裝。
(圖/記者陳雅芳攝,2021.07.04)

學校的農業公費班學生們也組成了青農助耕團,運用學校的聯合收穫機、曳引機等大型農機具,無償協助鄰近的農友農耕採收,為在地農業盡一份心力,也希望各界能支持友善環境的有機耕作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