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吹草動】防疫要接地氣 不必故作高深
截至7月14日,民眾很清楚知道台灣這波本土疫情已經累計有753人死亡,有些醫師也認為死亡率高,但是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則說,要看每百萬人死亡數的計算,台灣還相對低,這就是當官的和市井小民之間「認知」的差距,也不免要說,政府施政相當不接地氣。
政府施政究竟要站在什麼立場上?是要以大多數民眾最通俗、最易懂的方式來廣為周知,或者是用了專業術語來替政策辯護,讓民眾懵懵懂懂又霧煞煞,就像在這兩個月以來暴衝的本土疫情當中,指揮中心的例行記者會上,或者對外界的各項質疑,總能搬出許多一般民眾都無法理解的「專業術語」。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5月疫情正高峰時,突然出現的「校正回歸」一詞,例行記者會每天公布確診人數以外,「校正回歸」的病例數維持一段時間還更高,這個名詞不要說只有指揮中心當官的人懂,民眾看的是一頭霧水,最後指揮中心財解釋是因為採檢量也瞬間增加,檢驗量能不敷所需,加上行政程序繁瑣所致。
確診病例數可以用校正回歸的形容詞,去混淆民眾對於病例統計數的疑惑,實際上則是政府為了掩飾在防疫的措施和檢驗的量能上,原來並沒有妥善的防備和整備。當然後來每天兩位數的死亡人數,民眾只會看到的是數據為何如此之高,而指揮中心則說要用每百萬人死亡數的計算方式,民眾怎能懂得為何要如此計算。
疫情方興未艾,政府從去年起就一直說了向國際採購疫苗,民眾也引頸企盼,但迄至目前,民眾打第一劑疫苗覆蓋率為15.9%,這也是民眾普遍性所知的,但是總統蔡英文一聲令下宣示7月底疫苗覆蓋率目標25%,指揮中心則又改稱接下來將採用「劑次人口比」計算全台灣疫苗覆蓋率,難道這樣就能達成嗎。
疫情當中,人心浮動的原因,來自疫情的不確定性因素太多,政府防疫的作為,也應該以安定人心為首要,用普遍民眾看得懂也聽得懂的方式去解釋疫情才是最接地氣,也最能夠讓民眾信任,而不是用了許多的專業術語試圖掩飾政府的疏失,這才能縮小官與民之間的認知差距。
(作者為資深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