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吹草動】產官學合作 決定台灣職業運動的未來

台灣的職業運動從去年以情以來,票房反而開出一片紅盤。目前一個職棒聯盟、一個職籃及醞釀中的第二個聯盟,以及原屬籃協的超級聯賽,未來熱鬧可期,但是企業投入資金及資源,政府的管理和球團隊職員的人才來源,如何能夠形成一個「產業鏈」緊密合作,將是興衰的關鍵。

2020全球疫情年,中華職棒首開世界職業棒球之始,曾經讓台灣的職業運動被世界關注,原旅外球員的「海歸派」加盟開啟逼近百萬的高年薪制度,以及在疫情中成立的新興職業籃球聯盟「PLG」,及正在醞釀的第二個聯盟,創造出7千名球迷入場的盛況,台灣職業運動在疫情不景氣當中,反而逆勢成長。

台灣民眾對於職業運動的接受度正在提高,球團球員和薪資制度競爭性相對更高,另外今年的中華職棒已經邁入第32年球季,也吸引日本的樂天集團入主球隊,勢必有更多本地企業集團觀望中。

台灣職業棒球雖然已經32年,發展歷史遠比美職、日職、韓職短得多,球員薪資水準即使年年不斷提升,仍然無法與美日韓比擬,新球團加盟金設定為1億2000萬元,保證金3億6000萬元,另外還有其他計劃費用,對企業集團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企業集團投資職業運動要能夠有承擔虧損的打算,職籃的規模更小,「PLG」去年集資5千萬成立,對於企業集團加盟的意願反而比職棒高,目前據知可能已經有南部財團和金控有興趣組隊加盟,第二個職業聯盟另吸收企業以後,競爭會是良性還是削弱則有待觀察。

中職曾經限制高中生以下球員不得加入被打破以後,也成為許多學生球員的出路,加上縣市政府和球隊的城市行銷策略合作,職業運動就形成另類的產官學結合模式,企業集團能夠因為球隊和消費大眾關係更緊密也更接地氣,如果中央政府方面能夠更完善職業運動的管理辦法,給予包括減免稅務和場地上的支持,相輔相成以後,台灣的職業運動將能夠更欣欣向榮,球迷也更有福。

(作者為資深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