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傳媒桃竹苗新聞)【記者曾平/桃園報導】桃園市大溪區中興國小以「水漾中興*魔法森林」為品牌願景,今日迎來基隆市戶外教育與海洋教育中心跨縣市參訪團隊。此行由戶海中心召集人、基隆市建德國中沈俊光校長率領,並由海洋議題團召集人長興國小校長吳哲銘、暖西國小校長魏川淵、基隆市政府教育處高中課程督學林金山候用校長,共同帶領十多所學校主任與教師走進中興國小,實地感受學校多年深耕的永續教育、在地生態及品牌課程成果。坐落於大溪左岸、前擁大漢溪、後倚半屏山的中興國小,在自然的環抱中,早已成為許多孩子眼中的「魔法森林」。今日這場難得的跨縣市交流,不僅讓孩子能以小主人的角色熱情迎賓,也再次展現中興團隊對永續校園與多元學習的堅定信念。

交流活動以充滿活力的扯鈴迎賓展演揭開序幕。由輔導室劉益嘉老師指導的孩子們,恰巧在下課時段與參訪團隊相遇,操場上孩子揮動扯鈴的節奏、步伐與笑容,形成一幅生動又溫暖的畫面,讓來訪的校長與老師們紛紛拿出手機記錄下這片充滿生命力的瞬間。那份專注與自信,是來自孩子日常累積的成果,也是中興國小最動人的教育風景。

在迎賓之後,六年忠班劉怡君老師帶領的小小導覽員正式出場。孩子們佩上象徵責任與榮耀的魔法領巾,以自然又沉穩的語調向來賓介紹「中興八景」。首先由韋彤同學領路,帶領大家走進溪西大鶯美術館,介紹這座桃園第一座設於校園內的學生美術館如何推動藝術美學與展覽,並分享每學期邀請藝術家駐點,讓孩子得以聆聽藝術家親自導賞。接著,由伽芮同學在校史室講述百年中興的歷史軌跡,從早期大漢溪河運所帶來的聚落發展,一路走到今日以自然教育與永續課程為核心的學校定位。奕丞同學則在水族箱與魚菜共生區,向來賓解說自然循環系統的運作,並特別感謝裕昌老師與同學長期細心維護。當隊伍走向生態池時,宥云同學耐心介紹上池、中池、下池的功能,以及如何透過生態池與大漢溪濕地連結戶外學習,讓更多生物成為孩子的探索夥伴。

來到光臘樹下,永丞同學談起獨角仙的觀察歷程,分享自己的筆記與來賓互動的心得,他說:「準備導覽讓我更認識自己的學校,也讓我學會勇敢。」這句誠懇的分享讓在場大人露出欣慰的笑容。凡玉同學則在可愛動物區介紹羊寶寶如何成為校園裡的除草小幫手,也成為孩子們下課時最溫柔的陪伴。接著,詹潁同學介紹以廢棄材料打造、深受學生喜愛的樹屋,這座秘密基地紀錄著孩子們的笑聲與無限的想像。最後,靖鈞同學講述披薩窯的獨特結構,從紅土、野薑花梗到玻璃瓶保溫設計,都透露著學校推動食農教育的用心。他笑著說:「為了把學校的美說好,我練習了很多次。」那份認真與自信,也讓參訪團隊留下深刻印象。

巡禮結束後,中興國小校長曾靜怡、教導主任曾詩喬、輔導主任呂美慧、總務主任江玉群與家長會長蔡欣怡,一同向來賓介紹「水漾中興*魔法森林」課程的四大主軸。首先是自然與生態課程,孩子不只是做筆記,而是走進山林、河岸與校園生態場域,與獨角仙、蜜蜂、山豬湖、大漢溪相遇,透過真實情境發展觀察力與環境敏感度。第二是藝術與工藝課程,包含陶土、木藝、窯烤與馬賽克拼貼,讓孩子在手作過程中連結大溪在地文化,如木藝博物館與老街人文脈絡,形塑屬於地方的美學素養。第三是體能與活動課程,包括音樂、舞蹈、扯鈴、小鐵人與攀樹,讓孩子在律動中認識自我、在挑戰中突破自我。第四是閱讀與多元課程,透過閱讀社群、科技運用、國際議題與多文化課程,讓孩子的視野從校園延伸到城市,再走向世界。

曾靜怡校長提到,中興國小的亮點來自歷任校長、家長會與教師團隊長年的努力。「每一任校長都有不同的使命,而我與團隊這階段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整合並聚焦『綠色中興水漾魔法學校專案』,讓大自然的學習重新回到孩子為中心,培養他們面對未來的勇氣與豪氣。」她以溫柔但堅定的語氣分享願景,引起來賓深深共鳴。
基隆教育團隊也接續分享他們在海洋教育上的推動成果。基隆市教育處課程督學林金山候用校長表示,基隆以「立基海洋,優質公民」為願景,推動帆船、探索、生存技能等課程,以基隆特有的山海地形為孩子建構冒險精神與永續素養。沈俊光校長則談到自學與實驗教育的精神,分享當孩子能在喜歡的學習環境中探索,自主能力與潛能便會自然被看見。雙方期待未來能有更多跨縣市合作,讓教育的想像更廣闊。

交流尾聲,新竹峨眉天月生態農場徐老師賢伉儷帶領來賓體驗窯烤披薩,這座由孩子與師傅合力打造的窯體,不僅使用紅土與天然素材,更承載著校園食農教育的精神。從揉麵、鋪料到進窯,香氣在校園中飄散,也象徵著學校將「土地」與「餐桌」緊密相連的教育理念。孩子們的笑聲在窯火旁迴盪,更為這場交流增添溫暖收尾。

此次桃園與基隆的跨縣市交流,如同山與海的深度對話,讓孩子在不同的環境與文化中打開新的視野。從大漢溪畔的魔法森林,到基隆的海洋冒險,中興國小與基隆教育團隊以永續為核心,為孩子共同描繪未來的學習藍圖。曾靜怡校長表示,未來將持續深化戶外教育、生態課程與教師專業合作,共同打造更美好、更永續、更貼近孩子需求的學習環境,讓生態力、文化力與創造力在每一次相遇中悄悄萌芽,成為孩子面對未來最柔軟而堅實的力量。(圖/中興國小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