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傳媒彰化新聞)【記者陳雅芳/彰化報導】彰化一名80歲謝姓老先生近來愈發孤僻、不願與人互動,家人以為罹患老年憂鬱症,帶他就醫卻驚覺竟是失智症。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醫師陳羿行提醒,失智症早期表現常與憂鬱症相似,若長輩情緒低落、退縮不語,應及早就醫釐清病因。

80歲的謝老先生近幾個月來性情大變,過去愛與鄰居聊天、到社區活動中心泡茶閒聊,如今卻整日把自己關在房內,連最愛的花草都枯萎不理。家人見他終日無語、神情呆滯,甚至脫口說出「人生沒意義」的話,以為是老年憂鬱症上身,沒想到經醫師診斷竟是失智症,令全家大吃一驚。
謝老先生的兒子回憶,父親原本個性開朗、生活有重心,但近年親友陸續離世後情緒明顯低落,逐漸變得沉默寡言、不願外出,家人因此誤以為他是因喪友而罹患憂鬱症。「沒想到醫師說是失智,我們都嚇到,完全看不出來!」他說,因為父親不像一般失智者那樣常忘記事或走失,才讓家人誤判。
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醫師陳羿行指出,謝老先生腦部影像顯示有明顯萎縮,各項評量也符合失智症診斷標準,只是外在表現呈現憂鬱樣態。這類「憂鬱型失智」的案例在臨床上並不少見。
「家屬通常會說,寧可是憂鬱症,也不要是失智症,因為失智症幾乎無法逆轉。」陳羿行說,民眾常誤以為失智症一定會出現語言、行為或時空混亂等問題,但事實上,失智症類型繁多,症狀可能包括情緒低落、記憶力衰退、睡眠障礙、飲食改變、甚至社交退縮,與憂鬱症高度重疊。
陳羿行進一步指出,若症狀在短時間內(例如1至2週)急速惡化,較可能是老年憂鬱症;失智症則多半是隨著老化逐漸出現變化。根據2021年美國研究顯示,重度憂鬱症患者日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51%,顯示兩者之間關聯密切,憂鬱症若未妥善治療,也可能成為失智症的前兆。
他提醒,失智與憂鬱都是影響老年身心健康的兩大隱形殺手。家中若發現長輩情緒異常、退縮不語、記憶或生活習慣明顯改變,應及早就醫、尋求專業診斷,讓醫師依病情提供合適治療,減輕對家庭與患者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