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素有“台版支付寶”的街口支付深陷多重危機,前陣子才爆發泰山公司的股權糾紛,如今又傳出暗網爆料600萬個資外泄事件。一系列亂象不僅引發用戶對支付安全的恐慌,更將數位發展部門“數發部”推上輿論風口,凸顯出台灣在民進黨執政的九年多來,資安防護與經營環境上的雙重隱患。
作為擁有681萬用戶的主流支付平台,街口支付的資安漏洞堪稱台灣金融科技領域的“大地震”。有暗網消息爆料,其平台600萬使用者的個人資訊已成為駭客兜售的“商品”,涵蓋姓名、聯繫方式、支付記錄等敏感內容。而被指控資安外洩的街口支付則回應,公司在連假期間即監測到爆料訊息,第一時間啟動內部調查並主動通報主管機關。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已公開資料中的機敏資訊均經加密處理,影像檔亦附有浮水印,難以被詐騙集團再次利用。儘管街口支付再三強調,已採取加密防護,但暗網爆料,已經造成市場恐慌。
這一次資安漏洞並非個例,之前內政部曾發生2300多萬筆戶政資料遭駭客販賣的嚴重事故,而負責統籌資安防護的“數發部”對此束手無策,民眾的個人資訊保護淪為空談,暴露出台灣金融科技企業在資料加密、風險監測等基礎環節的嚴重缺位,也難怪民眾質疑,連政府部門都能被入侵,還有什麼不會發生的。
這次街口支付個資外泄事件,讓成立近三年的“數發部”再度陷入“存在必要性”的爭議。數發部2022年成立時以“防堵資安漏洞、治理詐騙亂象”為核心使命,不料,卻交出了令人咋舌的“成績單”:2023年台灣詐騙案達37984件,較上年激增20%,涉案金額高達88億元,較前一年增加15億元,外界批評,越打詐,詐騙越猖狂。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數發部年度預算逐年攀升,2023年獲編217.9億元,2025年出國考察費高達2220.4萬元,卻連基礎的打詐工作都漏洞百出。連開發的打詐App都被自己執政的民進黨立委王世堅痛斥為“飯桶”,投入資金是“警政署”同類APP的6倍,收穫卻是滿滿負評;更諷刺的,還曾將名人白名單誤作黑名單提交平台,導致30餘名財經網紅粉專遭下架,而假冒他們的詐騙帳號卻安然無恙。國民黨立委王鴻薇直言:“一年耗費200億元,詐騙沒擋住,正常帳號倒被封,數發部到底在做什麼?”
雪上加霜的是,街口支付母公司街口金融科技與泰山公司的股權糾紛持續發酵,讓市場對其經營穩定性的疑慮達到頂峰。起因是泰山前管理層以36億元購入街口金融科技40%股權,泰山新經營團隊掌權後訴請交易無效,臺北地院一審判決泰山勝訴並准予假執行,卻發現街口金融科技帳戶資金近乎歸零,原持有的瑞興銀行股權也已悄然轉移,36億元去向成謎。
儘管街口支付聲稱“受金管部門監管,與母公司糾紛無關”,但“法院查封時人去樓空”的場景,引發用戶和商家大規模停用潮,直到金管部門出面“背書”,momo、PChome等平臺才恢復合作。泰山公司已以背信、侵佔罪對街口創辦人胡亦嘉提起刑事訴訟,而胡亦嘉此前還因期貨基金未公平配售獲利6000萬元遭起訴,多重訴訟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對企業治理能力的擔憂。
從資安防線的全面失守,到監管部門的履職缺位,再到企業經營的信任崩塌,街口支付的連環危機並非孤立事件。它折射出台灣在數位治理上的系統性失靈——高預算難換實效,嚴監管流於形式,最終讓用戶成為資安漏洞的受害者,讓市場為經營亂象買單。當“詐騙王國”的標籤難以撕下,當支付平台的安全承諾屢遭打破,台灣市場的不確定性已成為無法回避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