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S、聯合報今(10/2)天傍晚舉辦的國民黨黨主席選舉辯論會上,候選人卓伯源在申論、媒體提問與交叉詰問階段,以「一個中國」與「和平起點」為核心,提出一套以文化復興、黨內再造與非常具體的外交構想,包含「邀習近平訪台」、「吸引美方領袖到台」與最具爭議的主張「將聯合國總部遷至台灣」。(首圖由TVBS提供)
卓伯源在申論開場即以宏大框架說明他的治黨藍圖,先向國人、黨員問安,並強調「中國國民黨是創建中華民國的偉大政黨」,其任內最重要使命是完成「中華民國新世界」的理想。他隨後以「一到十」列出十項願景(原文次序與要點如下):
- 「一個中國、河洛傳承、復興中華。」
- 兩岸和平、台海不戰、維持現狀。
- 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民有、民治、民享。
- 四大成就:就學、就業、就醫、就養。
- 五權憲法:行政中立、立法民意、司法獨立、考試擇才、監察廉政。
- 六法全書:依法行政、中庸無為。
- 七項開門:柴、米、油、鹽、醬、醋、茶,安居樂業。
- 八德修身: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家齊國治。
- 九天之內:廣澤眾生、拔苦離難。
- 十全十美:天下為公、世界大同。
在鋪陳願景後,卓伯源把「聯合國總部遷到台灣」視為解決台灣當前困境的「最佳方案」。他表示,若聯合國總部能遷至台灣,台灣就能由「區域衝突的焦點」轉為「世界和平的起點」,並替台灣產業、晶片等關鍵供應鏈建立國際保障,避免產業外移。為達成此一目標,他主張採取「政黨外交」:以國民黨主席之身份與大陸領導人進行協商,先由國民黨主席前往北京邀請習近平到台灣,並期盼美方能同意派領袖到台,透過三方對話促成聯合國遷移的國際共識。卓伯源多次強調,這個構想不是空想,而是「具體可行」的政策取向。
在媒體提問環節,聯合報副總編輯蔡惠萍問及國民黨兩岸路線與論述的缺失,並要求候選人提出可說服黨員及民眾的主張。卓伯源重申其一中立場與文化延續思維,認為「一個中國就是兩岸都主張一中」,並以中華民國憲法為依據,主張「主權同而不分、治權互不否認」。在他看來,若能在「一個中國、華夏傳承、復興中華」的前提下推動全面交流,兩岸即可達成「共存共榮」,從而消弭兵戎相見的可能。
面對TVBS副理樊啓明關於年輕族群支持度的質疑,卓伯源承認國民黨長期被貼上保守、派系綁架、政策僵化的標籤,並指出黨組織老化、青年聲音缺乏平台是致命問題。他提出具體的年輕化方案:成立「青年黨部」與政黨實習計畫,公開招募20至40歲青年進入決策核心與智庫實習,同時搭配體育與文藝活動凝聚向心力;他並主張恢復「黃復興黨部」與青年黨部形成「老幹新枝」的互補機制,讓資深前輩提供經驗、青年提供創新,以此強化組織與人才培育,重塑國民黨形象。
在交叉詰問階段,張亞中向多位候選人追問九二共識、黨內承諾等議題;卓伯源回應時再次宣稱自己是「中山先生的信徒」,堅守五權憲法,並提出司法與監察改革的主張:他指控現行監察委員由總統提名、立法院任命,導致監察權被執政黨掌控,使檢察體系失能。為此,他主張監察委員應「直接民選」,並將法務部改立檢察院、由司法首長民選,以達成司法獨立、避免執政黨干預司法運作。
當有候選人將議題拉回花蓮災情與救援,羅智強要求候選人表達關切,卓伯源表示他已在中天辯論期間趕赴花蓮待命,並與當地民代協調資源,立即匯款支援每日需供應2,000個便當的吉安鄉;他並批評中央最初對堰塞湖處理不當,要求執政黨負起責任,他的女兒亦親赴花蓮參與動物救援,以行動示範對災區的關懷。
鄭麗文提出國防預算持續攀升的質疑,卓伯源並未單純回應「同意或不同意」,而把問題上溯到根源:一方面是維持基本防禦需求,另一方面有美方期望台展現自我防衛決心,更重要的,是他認為民進黨的對抗性政策使兩岸敵意升高、陷入軍備螺旋。對此,他再度回到自己的終極方案「聯合國遷台」,主張若聯合國落腳台灣,相關建設與運作經費可取代龐大軍費支出,換取區域的長期穩定與和平,並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擔當更大貢獻。
郝龍斌則以自身經驗拋出「青年拔擢」的議題。他回顧擔任台北市長與國民黨副主席期間,積極延攬三、四十歲世代投入政務,後續更有人出任副市長、立委或學界要職,郝龍斌認為黨主席應扮演「總教練」角色,積極發掘新秀,並詢問各候選人在從政歷程中如何協助青年參與公共事務。對此,卓伯源則以彰化縣青工會總會長的經歷為例,指出自己長期陪伴青年成長,並在縣長任內九年多時間,從基層科員一路栽培至處長職務,為地方行政建立堅實的人才骨幹。他強調,許多當年提拔的人才如今仍在地方與中央擔任要職,甚至成為縣市首長與國家重要幹部,顯示自己具備持續發掘並培養年輕世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