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傳媒花東新聞)【記者劉百瑞/花蓮報導】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於9月23日發生溢流潰決,瞬間大量泥水沖入下游,造成多人死傷,光復市區亦遭洪水與土石淹沒,災情慘重。目前清淤與復原工作持續進行,但專家警告,堰塞湖危機尚未解除,未來仍可能再次蓄水,帶來新的潰決風險。
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指出,現場堰塞湖剩餘水量約600萬噸,即使全數排出,河川仍能承受,但前提是必須盡快填補長達1800公尺的缺口,一旦修復完成,風險可望大幅降低。他強調,目前最可行的方法是「引流」,而非爆破開挖,以避免引發更大規模的崩塌。
然而,李鴻源提醒,颱風季尚未結束,堰塞湖左側山壁地質結構脆弱,若再遇大豪雨,恐再度崩落並形成新的堰塞湖;若發生規模5級地震,更可能誘發大規模土石滑落,再次造成蓄水與潰決。他直言,馬太鞍溪谷地形將可能反覆形成堰塞湖,如何建立長期防範機制是政府亟需面對的課題。
目前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已透過光達掃描比對,發現崩塌最大深度達403公尺,下游河床高度較災前抬升40至50公尺,相當於十層樓高度,顯示復原與疏浚工程難度極高。地方政府已在光復鄉設立臨時供水站與安置中心,並與中央單位持續監控地形與河道變化。
專家建議,除持續清淤與補強堤防外,還需加強山坡監測、完善早期預警與居民疏散機制,並評估長期遷村或區域性防災規劃,才能避免類似災難一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