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傳媒雲嘉南新聞)【記者蘇榮泉/雲林報導】雲林縣重要民俗「口湖牽水車藏(狀)」今年邁入180周年,縣府與學界攜手舉辦「災難文化資產、場所精神、集體記憶:2025重要民俗口湖牽水車藏(狀)研討會」,9月27日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人科二館演講廳隆重登場,吸引學者、保存者及地方社群代表齊聚,探討這項獨特災難文化資產的歷史淵源與當代意義。
研討會由金湖萬善爺廟管理委員會主辦,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文物修護研究與推廣中心及誠唯整合行銷共同執行。會中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李豐楙、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授林茂賢主持與對談,並有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及下寮仔萬善爺廟、金湖萬善爺廟、蚶仔寮萬善祠等保存者共同參與,展現產官學與在地社群共同守護民俗文化的決心。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指出,口湖牽水車藏(狀)起源於清道光年間一場奪走數千條人命的大水災,當地居民為超度亡魂而自發舉辦祭儀,至今已傳承逾一世紀,並於2010年登錄為國家級重要民俗。此項儀式被視為「災難性」文化資產,承載著災難的集體記憶與社會情感,成為療癒社群心靈的重要場所精神。
今年適逢180周年,主辦單位邀請日本醫療創生大學客座教授夏井芳德,分享日本災後儀式的復振經驗;同時也有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洪瑩發、李豐楙院士等學者,從歷史、宗教、文化資產保存等角度進行深入剖析,探討如何將災難的痛苦記憶轉化為社會面對未來挑戰的文化力量。
陳璧君強調,透過這類研討會,不僅能深化社會對災難文化資產的理解,更能提醒大眾思考在地震、堰塞湖等天災頻仍的現代社會,防災意識與韌性的重要性。藉由保存與再詮釋災難民俗,得以強化社區凝聚力,為文化資產政策與永續發展奠定基礎,讓口湖牽水車藏(狀)不只是紀念過去的祭典,更是連結未來的文化力量。
立即加入【觀傳媒】官方帳號http://lin.ee/q2kd3ut精彩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