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傳媒編輯中心)【記者郭嘉/綜合報導】近期台灣電力系統接連面臨嚴峻挑戰。興達電廠火警事故導致新一號機停擺,緊接著林口電廠二號機故障跳脫,16 日又爆出林口一號機破管事件。短短時間內,已有三部主要機組相繼停機,全國夜間尖峰備轉容量率一度降至僅 3.8%,今年首度亮起「供電警戒」橘燈,電網韌性再度引發關注。
事實上,去年的 0403 大地震也曾讓電網瞬間陷入壓力考驗。當時若非儲能系統及時介入,協助穩定頻率、防止機組大規模解聯,停電範圍恐怕會進一步擴大。這些案例再一次突顯:即時可調度的儲能系統,已是維繫供電穩定不可或缺的後盾。
容量費趨近於零 業者憂心投資回收
近來台電調度儲能的頻率明顯增加,甚至出現系統逼近電池荷電狀態(SOC)下限的情況,業界憂心恐影響電池壽命。台電則強調「有儲能,電網就有後盾」,並持續推動新機組與儲能建設。目前全台儲能裝置容量已達 160 萬瓩,虛擬電廠規模亦突破 50 萬瓩,確實提升調度彈性與系統韌性。
但業者普遍反映,現行市場制度難以支撐長期投資。例如 dReg 調頻備轉容量費長期趨近於零,E-dReg 電能移轉複合動態調頻備轉也出現「0 元得標」案例。電能費部分,目前每度僅約 2.5 元,卻遠低於高壓用電(9.39 元/kWh)與特高壓用電(8.69 元/kWh)的價格落差。這樣的費率設計,難以反映儲能在充放電過程中的實際成本,恐讓業者難以永續經營。
儲能成能源安全關鍵 解方卻欠制度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在供電吃緊時,儲能往往是最後一道防線。隨著技術進步,台灣多處大型儲能設施已穩定運行多年,主管機關也建立了消防、法規與驗證配套,並要求營運中儲能系統每兩年接受一次技術檢核,其安全標準甚至高於多數鄰近國家。
在此基礎下,儲能早已不是「可有可無」的輔助,而是守護能源安全、避免全國陷入缺電風險的唯一解方。既然如此,市場制度與補償機制若不隨之調整,勢必削弱其支撐電網的功能。
政策目標落差大 能源轉型路仍待補課
政府目前規劃的儲能容量為 1.5GW(500MW 光儲、500MW dReg、500MW E-dReg),但與早先訂下的 2030 年 3GW 目標相比,仍有明顯落差。
專家指出,台灣儲能發展的關鍵,不僅在於總裝置量是否達標,更在於市場制度是否透明、價格機制是否合理。唯有需求清晰、補償合理,才能吸引業者長期投入,進而打造穩健的能源轉型基礎。
在電網壓力層出不窮的當下,儲能不只是「後援」,而是台灣能源安全與供電穩定的前線。如何在制度設計與投資誘因上給予合理保障,將是台灣能源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