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傳媒中彰投新聞)【記者廖妙茜/台中報導】歷時5年籌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7日起隆重推出臺灣首座大型礦物常設展《大地瑰寶》,展區分為3廳、近600坪,匯聚本館30餘年珍稀礦物蒐藏,現場精選1700餘件礦物標本,包括巨大鐘乳石群、隨紫外線不同波段綻放絢麗光彩的螢光礦物、巨大心型的紫水晶洞、臺灣獨有寶藏北投石,以及曾為臺灣創造經濟奇蹟的九份金瓜石、自然金和豐田閃玉,亦有人類首度成功登月,由阿波羅11號帶回的月岩,規模浩大,每件展品皆有精彩故事,可完整呈現礦物從地球孕育、環境變遷到人類應用的壯麗篇章。
教育部部長鄭英耀致詞表示,科博館建館近40年來,承載並串連了不同世代的共同記憶與生命經驗,從啟發民眾對科學知識的探索,到引領認識宇宙奧祕與親近海洋生物,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強調教育部未來也將持續支持科博館的發展,期盼在科學教育與文化推廣上發揮引領作用。
科博館館長黃文山表示,《大地瑰寶》斥資1億7千2百萬元,特別感謝教育部統籌、國家發展委員會補助經費;目前館內蒐藏礦物標本高達5000件以上,此次精選千餘件公開展出,不僅彰顯礦物的科學價值與藝術美感,更希望觀眾透過展覽體會人類文明與大地資源的緊密連結,進而珍惜自然、守護自然。
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家維分享,科博館地質學組的典藏向來相當亮眼,研究人員每年遠赴世界各地蒐集珍稀礦物,累積成今日如此豐富而珍貴的寶庫。基金會對於協助擴充科博館典藏始終懷抱熱情,期待未來能持續透過這些標本,將大地的故事傳遞到世界各地。
這次展覽的重要推手之一、擔任諮詢顧問的國立成功大學理學院前院長余樹楨教授也特別出席開幕式,他提到,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鹽巴就是礦物之一,期盼透過這場大型展示,讓更多人從熟悉的日常出發,進一步感受礦物的奇妙與自然奧祕。
《大地瑰寶》以「探索大地寶藏」為核心概念,入口設計如岩洞般意象,引領觀眾步入8大單元:「礦物演化」、「礦物無所不在」、「晶體對稱之美」、「晶體色澤之美」、「臺灣寶藏」、「世界礦區-晶體大觀」、「礦物世界」、「礦物與生活」,觀眾將透過情境設計、多媒體互動與創新展示,認識礦物的演化、特性、美學價值以及與人類生活的緊密關聯。
策展召集人劉憶諄博士表示,《大地瑰寶》自2019年起展開籌劃,地質學組研究團隊以館藏標本為核心,依照演化進程、物理特性的晶型與色澤、生長環境與自然元素,以及臺灣礦產資源、世界特色礦區等規劃參觀動線。在其中的挑高區,本館典藏重達5噸、高3公尺的鐘乳石林矗立其中,相當壯觀,也塑造鐘乳石原生的洞穴景觀,得以理解鐘乳石生長脈絡,是本次亮點展品之一,期盼引導觀眾能逐步深入兼具知識性與美感的礦物國度。
本次展覽亮點包括迎賓入口高達290公分的帶狀鐵岩,象徵地球早期從無氧到有氧的重要證據;「晶體對稱之美」與「晶體色澤之美」展區,則呈現方鉛礦、瑪瑙、水晶等礦物的結構之美與色彩光澤,其中一件重達1700公斤的螢光標本,在短波紫外線照射下,矽鋅礦綻放鮮綠光芒,方解石則發出豔紅色光彩,視覺效果極為精采。
「臺灣寶藏」單元則呈現「北投石、閃玉、自然金」等在地珍稀礦物,其中「北投石」屬於極罕見的放射性礦物,因命名自臺灣而聞名;自然金則承載九份、金瓜石曾為遠東重要產金地的歷史。此區還有一件大型珍貴標本「龍紋閃玉」,在普通閃玉內,同時出現蠟光閃玉和貓眼閃玉。
「世界礦區-晶體大觀」則展示來自印度、巴西等地的晶洞與珍稀標本,其中「紫水晶/黃水晶」存在於同一晶洞的不同區塊,罕見而珍貴;另一件重達1598公斤,產自巴西南部白堊紀早期噴發的玄武岩晶洞內,碩大又清透的寶石級心形紫水晶簇,堪稱箇中極品,都是本展的必看展品。
而「礦物世界」與「礦物與生活」單元,則讓觀眾了解礦物的多樣性,同時也將視角拉回日常,從史前石器、金屬冶煉到現代科技原料,揭示礦物如何應用於建築、化工、陶瓷、尖端製造與電子科技發展,乃至於在寶石藝術中綻放璀璨光華。
此外,曾搭配特展展出、備受民眾喜愛的「月岩與來自外太空的隕石」也會在《大地瑰寶》常駐展出,1969年阿波羅11號任務帶回的月球樣本中,部分由美國贈予我國,並於1994年交由科博館永久典藏,如今觀眾可近距離欣賞,感受人類探索宇宙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