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學理教授(前臺師大發言人/所長)
校園治理失靈、網暴/輿論、行政機關與法律交鋒
上(7)月,就在臺師大驚爆「違法抽血案」的同時,恰逢中國大陸法院就武漢大學「楊姓學生指控肖(或蕭,下稱肖)姓學生性騷擾案」作出一審判決,「駁回」其性騷擾指控。以上二事件,雖發生於兩岸的不同大學,但卻如一面多棱鏡,折射出肇因於「校園治理失靈」而引發「高敏感公共事件」時,網暴/輿論、行政機關與司法獨立體系之間的模糊分際。這兩起事件,不僅暴露了制度漏洞與非理性迷途,也為如何在紛擾中尋求真相、平衡公正與責任提供了深刻啟示。
網暴/輿論烈焰:假正義之名的失控飛車
「武大事件」初期,楊姓學生透過網路影片迅速點燃網暴/輿論烈焰,導致肖姓學生在未經武大充分調查前,即被推上「社會性死亡」的審判台。一如既往,部分網民僅憑片段訊息,即陷入狂熱的「未審先判」,對肖姓學生及其家人帶來毀滅性的巨大身心創傷後果。
無獨有偶,在臺師大「違法抽血案」於上(7)月15日二次曝光後,基於校方被質疑就「涉事教練被指長期違法抽取學生血液用於研究」,有知情不報、處置失當的嚴重缺失,而引發社會一片譁然。問題是:在網民/輿論急於站隊、出征,以情緒宣洩式的圍剿,形成排山倒海的道德壓力之後,至今唯一承擔明確處置的,卻又僅只是周教練一人。這樣的處理結果,與社會大眾普遍要求:「嚴懲『所有』涉事者、徹查『校方』責任」的強烈呼聲,以及社群平台、媒體的廣泛關注與批評,形成了極其明顯的反差。
以上兩案均揭示:公共意見如同一把雙面刃,能照亮黑暗角落,卻也可能在「正義感」驅使下失控,而誤傷無辜或放大偏見。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公眾更需要強化媒體識讀的素養,學會「讓子彈飛一會兒」,以冷靜的態度等待事實浮出水面,避免成為網路暴力的幫兇。畢竟,透過網路的迅速發酵,固然有機會促使事件獲得公眾關注,但也因其易於裹挾非理性情緒、甚至激化對立、仇恨,而模糊了問題焦點,甚至干擾獨立調查的客觀性。
法律裁決:程序正義的最後防線
「武大事件」的戲劇性反轉,源於法院的一審判決,駁回了楊姓學生指控的性騷擾。法院基於證據,認定肖姓學生的行為更可能係因「特應性皮炎瘙癢」所致,並不構成性騷擾。這一判決,依據完整的證據鏈與法律構成要件,彰顯了法律的冷靜與權威。理由是:性騷擾的成立要件,需包含行為具有「性意涵」且「違反被害人意願」,而非僅憑單方陳述或片面資訊。法院的裁決不僅平息了兩年來的紛爭,也保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成為眾聲喧囂中的定海神針。
同理,臺師大「違法抽血案」的核心,在於「是否明確違反醫學倫理、知情同意原則及相關法規」。群起的憤怒,無法取代法律的判斷,涉事相關人等的「行為定性、校方的責任歸屬,乃至最終的懲處尺度」,皆需建立在嚴謹的證據調查與法律適用之上。法律獨立審判的核心價值,即在於通過嚴格的「程序正義」,來確保「實體正義」的實現,獨立於任何的外部壓力之上。
前述的兩案共同證明,當社會陷入激辯與撕裂,唯有回歸法律框架,尊重司法的獨立調查與裁決,方能確保真相不被淹沒、權益不被侵害。法律作為社會的底線,必須以客觀事實與程序正義,化解紛爭、重建信任。
校園治理:公信力危機與制度重建
作為事件發生地的大學,其「治理能力」與「應對態度」,直接影響了事件走向與社會觀感。令人慨嘆的是,兩校在事件的應對審議上,均暴露了顯著的危機處理缺失。
在武漢大學方面,於事件爆發後,僅經過兩天的時間,就對肖姓學生作出記過處分,且未清楚說明違紀細節,被外界批評為屈從網暴壓力,而倉促進行的「滅火式」操作,嚴重損害程序正義。而在法院判決駁回楊姓學生之訴生效後,校方又未及時糾正錯誤,進一步削弱了該校的公信力。
至於「臺師大案」,校方被指「長期疏於監督,內部舉報機制形同虛設,甚至可能存在包庇嫌疑」。而在各界升起質疑的聲浪後,校方後續調查的進度、透明度及處理方式,仍持續引發公眾質疑,至今仍無法有效平息。
深入審視,兩案共同暴露的核心問題在於:兩校在「內部監管機制、危機應對預案及程序正義的堅守」方面,存在顯著的制度性缺陷。在「武大事件」中,楊姓學生於敗訴後的言行(如:缺乏自省、炫耀保研讀博資格),以及其可能涉及違反學術倫理的爭議,引發輿論對於學生品德教育的質疑;而在「臺師大案」中,涉事人員被指長期違規卻未被有效監督與制止,暴露了學術倫理與師德監管的漏洞。這些病徵指向一個更深層的命題:大學作為知識殿堂與育人重地,有否真正地將學術倫理、師德師風與學生品格教育置於核心?
未來方向:建構理性、法治、負責的公共言論空間
「武大事件」與「臺師大案」,為我們提供了一堂關於公共事件處理的深刻課程,啟發我們從三個面向反思與改進:
1. 公眾的言論責任:輿論監督不可或缺,但需警惕「網路審判」的陷阱。公眾應提升資訊辨識能力,在表達意見時保持理性克制,避除情緒化言論,尊重法律程序的獨立性與專業性,做理性的監督者,而非暴力的推波助瀾者。尤其在網路社群媒體時代,培養耐心等待真相顯露的素養,是每位公民媒介素養的重要體現。
2. 法律的權威性:法律是保障權益、化解紛爭的最後防線。無論外界如何喧囂,司法裁決必須以「證據與程序正義」為依歸,確保每一項判決,經得起法律與歷史的檢驗。社會各界應尊重獨立調查的空間,避免以情緒干擾真相的還原。
3. 大學的擔當:涉事大學需從根本上檢視並強化治理體系,建立透明、公正的調查機制,完善學術倫理審查與危機應對預案,確保程序正義不因風向壓力而動搖。同時,應加強師德師風與學生品格教育,透過制度建立與文化涵養,共同塑造風清氣正、尊重法治的校園生態與文化。
結語
「武大事件」與「臺師大案」,提醒我們在敏感、複雜的公共事件中,校園治理、公眾輿論、行政機關與法律之間的平衡互補至關重要。校園治理需以「強化責任擔當與重建公信力」為核心;公眾輿論的監督需以理性為指引;行政機關的介入應把握時機、適時適體、合乎規範;司法裁決必須堅守程序正義的基石。唯有四方各司其職,在張力與協作中尋求平衡,方能建構一個理性、法治、負責任的共同監督。大學的聲譽、社會的信任、個人的尊嚴,皆有賴於在追求真相與正義的道路上,始終秉持耐心、恪守程序、勇擔責任,方能得以成功守護。深切期盼,每一次事件的陣痛,最終都能轉化為推動制度完善與社會進步的寶貴契機,避免社會在撕裂與對立中進一步沉淪。
「臺師大案」及「武大事件」- 公共理性失落的警示
文/夏學理教授(前臺師大發言人/所長)
校園治理失靈、網暴/輿論、行政機關與法律交鋒
上(7)月,就在臺師大驚爆「違法抽血案」的同時,恰逢中國大陸法院就武漢大學「楊姓學生指控肖(或蕭,下稱肖)姓學生性騷擾案」作出一審判決,「駁回」其性騷擾指控。以上二事件,雖發生於兩岸的不同大學,但卻如一面多棱鏡,折射出肇因於「校園治理失靈」而引發「高敏感公共事件」時,網暴/輿論、行政機關與司法獨立體系之間的模糊分際。這兩起事件,不僅暴露了制度漏洞與非理性迷途,也為如何在紛擾中尋求真相、平衡公正與責任提供了深刻啟示。
網暴/輿論烈焰:假正義之名的失控飛車
「武大事件」初期,楊姓學生透過網路影片迅速點燃網暴/輿論烈焰,導致肖姓學生在未經武大充分調查前,即被推上「社會性死亡」的審判台。一如既往,部分網民僅憑片段訊息,即陷入狂熱的「未審先判」,對肖姓學生及其家人帶來毀滅性的巨大身心創傷後果。
無獨有偶,在臺師大「違法抽血案」於上(7)月15日二次曝光後,基於校方被質疑就「涉事教練被指長期違法抽取學生血液用於研究」,有知情不報、處置失當的嚴重缺失,而引發社會一片譁然。問題是:在網民/輿論急於站隊、出征,以情緒宣洩式的圍剿,形成排山倒海的道德壓力之後,至今唯一承擔明確處置的,卻又僅只是周教練一人。這樣的處理結果,與社會大眾普遍要求:「嚴懲『所有』涉事者、徹查『校方』責任」的強烈呼聲,以及社群平台、媒體的廣泛關注與批評,形成了極其明顯的反差。
以上兩案均揭示:公共意見如同一把雙面刃,能照亮黑暗角落,卻也可能在「正義感」驅使下失控,而誤傷無辜或放大偏見。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公眾更需要強化媒體識讀的素養,學會「讓子彈飛一會兒」,以冷靜的態度等待事實浮出水面,避免成為網路暴力的幫兇。畢竟,透過網路的迅速發酵,固然有機會促使事件獲得公眾關注,但也因其易於裹挾非理性情緒、甚至激化對立、仇恨,而模糊了問題焦點,甚至干擾獨立調查的客觀性。
法律裁決:程序正義的最後防線
「武大事件」的戲劇性反轉,源於法院的一審判決,駁回了楊姓學生指控的性騷擾。法院基於證據,認定肖姓學生的行為更可能係因「特應性皮炎瘙癢」所致,並不構成性騷擾。這一判決,依據完整的證據鏈與法律構成要件,彰顯了法律的冷靜與權威。理由是:性騷擾的成立要件,需包含行為具有「性意涵」且「違反被害人意願」,而非僅憑單方陳述或片面資訊。法院的裁決不僅平息了兩年來的紛爭,也保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成為眾聲喧囂中的定海神針。
同理,臺師大「違法抽血案」的核心,在於「是否明確違反醫學倫理、知情同意原則及相關法規」。群起的憤怒,無法取代法律的判斷,涉事相關人等的「行為定性、校方的責任歸屬,乃至最終的懲處尺度」,皆需建立在嚴謹的證據調查與法律適用之上。法律獨立審判的核心價值,即在於通過嚴格的「程序正義」,來確保「實體正義」的實現,獨立於任何的外部壓力之上。
前述的兩案共同證明,當社會陷入激辯與撕裂,唯有回歸法律框架,尊重司法的獨立調查與裁決,方能確保真相不被淹沒、權益不被侵害。法律作為社會的底線,必須以客觀事實與程序正義,化解紛爭、重建信任。
校園治理:公信力危機與制度重建
作為事件發生地的大學,其「治理能力」與「應對態度」,直接影響了事件走向與社會觀感。令人慨嘆的是,兩校在事件的應對審議上,均暴露了顯著的危機處理缺失。
在武漢大學方面,於事件爆發後,僅經過兩天的時間,就對肖姓學生作出記過處分,且未清楚說明違紀細節,被外界批評為屈從網暴壓力,而倉促進行的「滅火式」操作,嚴重損害程序正義。而在法院判決駁回楊姓學生之訴生效後,校方又未及時糾正錯誤,進一步削弱了該校的公信力。
至於「臺師大案」,校方被指「長期疏於監督,內部舉報機制形同虛設,甚至可能存在包庇嫌疑」。而在各界升起質疑的聲浪後,校方後續調查的進度、透明度及處理方式,仍持續引發公眾質疑,至今仍無法有效平息。
深入審視,兩案共同暴露的核心問題在於:兩校在「內部監管機制、危機應對預案及程序正義的堅守」方面,存在顯著的制度性缺陷。在「武大事件」中,楊姓學生於敗訴後的言行(如:缺乏自省、炫耀保研讀博資格),以及其可能涉及違反學術倫理的爭議,引發輿論對於學生品德教育的質疑;而在「臺師大案」中,涉事人員被指長期違規卻未被有效監督與制止,暴露了學術倫理與師德監管的漏洞。這些病徵指向一個更深層的命題:大學作為知識殿堂與育人重地,有否真正地將學術倫理、師德師風與學生品格教育置於核心?
未來方向:建構理性、法治、負責的公共言論空間
「武大事件」與「臺師大案」,為我們提供了一堂關於公共事件處理的深刻課程,啟發我們從三個面向反思與改進:
1. 公眾的言論責任:輿論監督不可或缺,但需警惕「網路審判」的陷阱。公眾應提升資訊辨識能力,在表達意見時保持理性克制,避除情緒化言論,尊重法律程序的獨立性與專業性,做理性的監督者,而非暴力的推波助瀾者。尤其在網路社群媒體時代,培養耐心等待真相顯露的素養,是每位公民媒介素養的重要體現。
2. 法律的權威性:法律是保障權益、化解紛爭的最後防線。無論外界如何喧囂,司法裁決必須以「證據與程序正義」為依歸,確保每一項判決,經得起法律與歷史的檢驗。社會各界應尊重獨立調查的空間,避免以情緒干擾真相的還原。
3. 大學的擔當:涉事大學需從根本上檢視並強化治理體系,建立透明、公正的調查機制,完善學術倫理審查與危機應對預案,確保程序正義不因風向壓力而動搖。同時,應加強師德師風與學生品格教育,透過制度建立與文化涵養,共同塑造風清氣正、尊重法治的校園生態與文化。
結語
「武大事件」與「臺師大案」,提醒我們在敏感、複雜的公共事件中,校園治理、公眾輿論、行政機關與法律之間的平衡互補至關重要。校園治理需以「強化責任擔當與重建公信力」為核心;公眾輿論的監督需以理性為指引;行政機關的介入應把握時機、適時適體、合乎規範;司法裁決必須堅守程序正義的基石。唯有四方各司其職,在張力與協作中尋求平衡,方能建構一個理性、法治、負責任的共同監督。大學的聲譽、社會的信任、個人的尊嚴,皆有賴於在追求真相與正義的道路上,始終秉持耐心、恪守程序、勇擔責任,方能得以成功守護。深切期盼,每一次事件的陣痛,最終都能轉化為推動制度完善與社會進步的寶貴契機,避免社會在撕裂與對立中進一步沉淪。
閱讀更多
太巴塱部落傳統會所「Soraratan」盛大落成 成文化傳承新地標
堪察加半島火山灰擾航 華航紐約往返桃園航班受影響繞道飛行
藥局數位生態圈擴張至200家 「鄰近健康」參展搶攻銀髮市場
別再用裸照換遊戲點數!婦幼警籲「全民防堵性影像」犯罪
「發哥聲援台英十講」後終見也有媒體人良知心聲
2025 ESG高峰會八月底登場 邀重磅來賓聚焦「數位報導 × XBRL」
全人健康照護高峰論壇年底登場!生策會執行長錢宗良與公協會見證論壇推動全民健康
百枚黃金謝神恩!聖石金業敬獻白沙屯媽祖100枚黃金條塊
百枚黃金謝神恩!聖石金業敬獻白沙屯媽祖100枚黃金條塊
UEIS聯合國際學校
2025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
2025藝術自造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