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小事.盡在觀傳媒

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揭最新能源民調:核能支持創新高、天然氣信心下滑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今(8/1)日公布2025年度能源政策民意調查結果。活動由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主持、執行長顧洋說明,並邀請到永續循環經濟發展協進會理事長歐嘉瑞、大同大學講座教授朱文成、台灣經濟研究院研五所所長陳詩豪等專家出席。簡又新表示,能源轉型不只是技術課題,更牽涉全民認知與行為調整,政府應強化資訊揭露與溝通策略,讓社會理解能源價格與穩定背後的真實成本,進而凝聚轉型共識。

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揭最新能源民調:核能支持創新高、天然氣信心下滑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由左至右為台灣經濟研究院研五所所長陳詩豪、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執行長顧洋、董事長簡又新、永續循環經濟發展協進會理事長歐嘉瑞與大同大學講座教授朱文成。(圖/柯宗鑫攝)

本次調查涵蓋能源認知、發電方式偏好、電力韌性、減碳措施及政策支持度等多元面向,深入揭示台灣民眾對當前能源現況的理解與對未來轉型方向的態度轉變。根據結果,國人對能源結構的基本認知仍存顯著落差,僅9.8%的受訪者正確指出我國能源進口比例高達95%以上(依能源署2025年7月公告資料,2024年實際進口比例為95.2%),逾四成對再生能源占比亦無明確認知;對於台灣最主要的發電燃料天然氣,正確率僅15.9%,仍有近五成誤認為為燃煤或核能。

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揭最新能源民調:核能支持創新高、天然氣信心下滑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從調查顯示,民眾對於能源轉型信心不足,但核能支持度卻顯著提升。(圖/柯宗鑫攝)

此外,政策信心亦待強化,僅26.5%受訪者相信2030年達成再生能源占比30%的目標可行,並有近七成對天然氣供應穩定性表示憂慮。值得關注的是,核能接受度持續上升,支持比例達66.1%,其中過半數支持啟動核四與延役核一至核三,反映社會對核能角色的再評估。

在電力韌性與服務品質方面,有69.1%的民眾僅能容忍六小時內的停電,其中34.6%更僅能接受一小時內的中斷時間。高齡者族群對停電尤為敏感,顯示電力正義應納入弱勢族群考量。台電滿意度則自去年的65%下降至62.2%,不滿意度攀升至20%,創歷年新高,反映民眾對供電品質及穩定度的關切。

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揭最新能源民調:核能支持創新高、天然氣信心下滑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在電力韌性與服務品質方面,69.1% 民眾能接受的停電時間在6小時以內,其中 34.6% 僅能忍受1小時以內,顯示電力中斷對民生影響深遠。(圖/柯宗鑫攝)

在減碳措施方面,受訪者認為最有效的方式為徵收碳費(42.2%)、鼓勵綠色投資(36.9%)與加強教育溝通(36.5%)。然而,對於「2040年全面禁售燃油車」政策,卻有59.1%表示不支持,顯示此類政策若無充分配套與宣導,恐難獲廣泛支持。

顧洋執行長指出,調查結果再度顯示能源認知普遍不足,且政策信心面臨挑戰。他認為政府在推動再生能源、核能及碳費等轉型關鍵措施時,應建立透明且持續的社會對話機制,將不同世代與社群的聲音納入規劃過程,才能實現公平且具韌性的能源治理。

大同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朱文成則指出,能源價格偏低可能是導致社會普遍缺乏能源危機意識的原因之一。台灣住宅電價長年在全球名列最低,這不利於節能文化的建立。他強調,能源議題的社會共識,必須奠基於正確資訊的傳播與全民參與的認知提升。

永續循環經濟發展協進會理事長歐嘉瑞也指出,從能源供需結構來看,供給端的新建電廠與擴充電力來源困難重重,相較之下,從需求端強化節能措施才是更務實的選擇。他呼籲政府與民間攜手推動深度節能,發揮能源使用最大效益,這也是推動本次民調的重要目標之一。

台灣經濟研究院五所所長陳詩豪則從政策角度分析,指出民意趨勢正是能源政策調整的重要參考。他表示,當前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劇烈,加上台電仍持續虧損,即使電價已小幅調整,民間對能源成本的真實理解仍不足。他呼籲未來政策應兼顧穩定供應與合理價格,並強化社會對成本結構與選項風險的認識,才能讓政策推動更有韌性。

簡又新董事長認為,民調長年觀察的結果呈現了三個關鍵:第一,社會對能源進口高度依賴的事實仍普遍缺乏理解;第二,再生能源與天然氣的信心面臨挑戰;第三,核能議題社會態度已有明顯轉變。他強調,能源政策討論若無正確認知為基礎,就容易淪為情緒操作或政見宣傳,這對國家的能源轉型極為不利。未來仍需持續加強社會教育與資訊透明,讓每位國人都能真正參與這場攸關未來的能源選擇。

分享這篇內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