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傳媒編輯中心)【記者郭嘉 / 綜合報導】隨著醫療產業加速淨零排放與永續轉型,「2025 醫療永續行動實務論壇」於本月29日舉辦,論壇以打造永續醫材供應鏈的關鍵對話為題,共同研討醫療機構的第一手永續實務,以及透過綠色採購管理、法規建言、強化醫療韌性等方式,與醫材供應鏈攜手達成永續創新。
本次論壇由知名醫材代理商博而美主辦,並邀請專題講者花蓮慈濟醫院永續發展辦公室高級專員藍陳淯博士、以及與談人亞東紀念醫院副院長張至宏醫師、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副院長張毓廷醫師、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博士出席。博而美創辦人暨董事長鄧先毅表示,近年博而美積極推動ESG,深知唯有供應鏈與醫院攜手合作,才能務實地建立永續供應鏈夥伴關係,推動台灣醫療品質與永續轉型的共好發展。
醫界呼籲制度創新與產業協作
首先,藍陳淯博士在專講中指出,環境部規範醫療機構 2026 年起需定期提交溫室氣體盤查報告。同時,環境部已於5月核定「綠色醫療推動方案」,要求醫療機構強化減碳與永續治理能力,因應政策推動,醫院已逐步參照 GRI 等永續準則,除了強化自身的永續管理之外,也計畫將永續準則導入於供應商評估機制,如依GRI 308評估供應商環境面向負面影響、或GRI 414就供應商社會面向之風險評估等。
而在座談會中,黃正忠博士提到在當今強調兼顧病患照護品質、成本效益與環境永續的前提下,醫療體系應與供應商密切協作,以促成永續創新。
對此,張至宏副院長分享實務經驗指出,亞東醫院將永續意識、ESG揭露與風險應變力等納入供應商評估,未來供應商需與醫院標準配合,落實綠色採購。他也以骨科為例指出,部分醫材仍有過度包裝與仿單繁複等問題,呼籲醫界與供應鏈攜手向主管機關建言,從法規面源頭推動永續。
藍陳淯博士補充,在永續工作中,醫院端也可能無法辨識所有問題點,這時供應商若能適時協助釐清或解決越多問題,更可加深專業夥伴關係。
與談人也共同提到「創新」之於永續行動的重要性。在病人權益優先,醫院營運必須穩健的前提下,醫院也開始透過流程或技術的創新,達到降低碳排的具體目標。例如亞東醫院積極推動智慧醫院轉型、新竹台大分院引進炒菜機器人與降低高碳排氣體於醫療術式之應用,及花蓮慈濟的行動車站降低車行距離等創新的作為。
打造韌性醫療供應鏈
本次論壇也聚焦「醫療韌性」議題,回顧近年疫情與突發天災的經驗,醫療機構更重視業務持續管理(Business Continuance Management, BCM),包括避免戰備資材斷貨與物流中斷等風險。醫材供應商在此便扮演關鍵角色,應與醫院共同建置彈性應變機制。論壇也呼籲,未來公營醫療機構的採購制度,亦可將碳排放或永續績效指標納入評估項目,不再單純以最低價為依據。法規的革新則需要由產業、公協會與政府共同推動,從制度著手落實永續轉型。
本次論壇更鼓勵醫療體系與醫材供應鏈需要建立長期夥伴關係。面對綠色採購、減碳與法規因應等多元挑戰,雙方可透過交流與合作,共同找出醫療產業中,或是跨產業的永續最佳實務,讓永續行動能有效實踐。博而美也將持續扮演整合者角色,串聯多方資源,為台灣打造具前瞻視野與國際接軌能力的永續醫療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