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傳媒中彰投新聞)【記者廖妙茜/台中報導】因應都市交通多元挑戰,台中市政府積極落實人本交通政策,今(30)日道路交通安全督導會報,由交通局進行「落實通行空間分流,建立人本交通環境」專案報告。市長盧秀燕表示,市府將優先於學校、醫療院所、市場等人潮密集區域推動通行空間分流,落實行人優先原則,盼整合社會共識,建構安全、宜居且具韌性的城市空間。
盧市長表示,這次專案報告選擇「通行空間分流」為主題,是一項極具挑戰性但也極具意義的政策討論。她以近日媒體報導為例,台北某巷弄因設置行人專用道與機車停放區產生爭議,居民各持立場,造成激烈對立。台灣因機車使用普及,長期以來習慣在住家或店家門前停車,也獲政府容許;但隨著人本交通觀念推進,越來越多市民主張行人優先,希望有無障礙、安全、便利的通行空間,如何兼顧雙方需求、整合民意共識,成為市政推動上的一大挑戰。
她指出,正因為這項議題牽涉廣泛民意,市府更應正視並勇於面對,逐步推動改善措施,強化社會溝通,凝聚最大共識,讓城市環境更友善、更安全。市府也期望透過今日與各界專家委員討論交流,提出更多精進方向,讓市民意見能被快速整合、和平落實。
交通局長葉昭甫在會中報告表示,市府於110年起推動機車於騎樓、人行道使用空間改善計畫,逐年針對適合路段展開調查與示範實施,過程中也同步評估設置駐車彎、機車格或移至鄰近路段等替代方案,未來也將配合大眾傳播、社群平台等管道推廣政策理念,加強與地方里鄰、社區、學校與商圈業者溝通,建立友善行人共識,擴大社會支持力量。
葉局長指出,台中市現行部分騎樓、人行道,雖依法容許條件式停放機車,但長期仍造成行人繞行或視線遮蔽等安全疑慮,未來推動方式將以「兼顧需求、區域彈性、共識溝通」為原則,結合台中市既有的人行道整建計畫與停車位增設政策,透過滾動式檢討與階段性成果評估,逐步擴大辦理範圍,確保人車分離之交通安全環境。
交通局表示,台中市人口總數已近287萬人,車輛隨之增加,交通挑戰也日趨多元,因應中部一日生活圈的交環環境,推動中台灣區域治理平台, 交通建設朝向共好共榮效益,市府團隊將持續推動人本交通與智慧運輸並進,打造安全、宜居、永續且具韌性的城市空間,讓市民「好行也好停」,期望透過智慧交通手段,營造安心、貼心、稱心、順心、窩心的「五心級」交通環境,實現友善行人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