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朱立君/綜合報導
面對氣溫屢創新高、濕氣逼人的酷暑季節,不少民眾出現倦怠無力、食慾不振,甚至中暑等症狀。除了補水防曬,從中醫角度出發,「健脾祛濕、滋陰補腎、清熱防暑」才是夏日養生的關鍵所在。
中醫師柯柏任指出,夏季濕熱交迫,最容易傷及人體的脾與腎。脾胃負責氣血生化,為後天之本,若脾虛運化失常,易導致消化不良與疲倦;腎精則為生命能量來源,夏日出汗多、元氣易損,若未適當補腎,恐影響整體活力與健康。
中醫師解析:為什麼夏天要特別「健脾補腎」?
柯柏任中醫師指出,人體在高溫下津液流失加速,脾胃因濕氣阻滯難以發揮正常功能,常見症狀包括腸胃不適、四肢沉重、口乾舌燥;而腎氣虧虛則會造成體力不濟、精神不振。更甚者,若遭暑濕之邪侵襲,還可能引發中暑。
他建議,夏季應以食療作為體質調養的基礎,透過選擇具有清熱解暑、健脾祛濕與滋陰補氣功效的天然食材,幫助身體順利度過暑氣逼人的日子。
清熱解暑:預防中暑的第一道防線
中暑是暑熱與濕邪結合所引起的症狀,容易造成頭暈、乏力、食慾差等不適。柯醫師推薦下列食材,有助清熱利濕、補充津液:
-
西瓜:清熱解暑、生津止渴(脾胃虛寒者慎用)
-
冬瓜:清熱利水、消腫消暑
-
荷葉:升發清陽、去濕解暑
-
苦瓜:清熱解毒、降火明目
-
綠豆:清熱解毒、消暑利濕
簡易菜單推薦:
冬瓜荷葉排骨湯、荷葉茶、綠豆薏仁湯、西瓜冰糖水等,皆為夏日降溫解暑的天然飲品與料理。
健脾祛濕:從腸胃著手調節體質
柯醫師提醒,夏天濕氣重,最易影響脾胃運作,出現腹脹、倦怠、消化不良等問題。此時應選擇溫和健脾、利濕消脹的食材,例如:
-
山藥:補脾益腎、固精養神
-
茯苓:健脾滲濕,常與藥膳搭配使用
-
薏仁:利水祛濕、健脾止瀉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實用菜單建議:
四神湯(茯苓、芡實、山藥、蓮子搭配豬肚或排骨)、山藥紅棗粥、薏仁綠豆湯,均能幫助脾胃恢復機能、強化吸收力。
藥食同源 中醫師貼心提醒3大養生原則
-
飲食宜清淡,忌過冷過油:避免過度寒涼食物傷害脾胃功能
-
搭配作息與補水:食療非萬能,仍需均衡生活習慣與足夠水分
-
體質不同選擇不同:有特殊體質、孕婦或慢性病患者,建議先諮詢中醫師專業意見
柯柏任中醫師強調,中醫食療不僅是「吃什麼」,更是依照時令與體質所做的養生功課。夏天雖熱,卻是調養體內機能的黃金期。懂得「順天應時」,善用健脾、補腎、解暑的食材,就能讓身體在炎夏中保持最佳狀態,健康又有活力。
本文為中醫診所柯柏任中醫師提供
更多夏季養生資訊:https://www.drnice.com.tw/products2_detail/57